隱私權條款
星期二 Tue. Jan. 14, 2025
Weather Widget by interconnect/it
HOME > 標籤 > 減肥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為了瘦身減肥,嚴格控制飲食,小心陷入「暴食」惡性循環!一名35歲的女性,為了瘦身減肥後,每天嚴格計算卡路里攝取量,甚至自行設下每日800大卡的限制,雖然讓她在短期內體重從60公斤降至45公斤,沒想到,日後每當工作壓力來襲,就會無法控制地大量進食,從零食、泡麵到冰箱剩飯菜都不放過,暴食後的罪惡感又讓她強迫自己在大吃後催…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追求快速減重,不少民眾偏愛「單一食物」、「極低熱量」、「代餐」、「間歇性斷食」等飲食方式,就有一名體重破百的40歲女性,三餐只吃蘋果減重,雖然在短短2個月一口氣甩肉20公斤,卻開始耳鳴,求助醫師才知道原來是短時間暴瘦耳咽管脂肪快速消失,導致耳咽管兩側的壓力不平衡。 收治病人的開業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表示,該名女子…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李盛雯/台北報導 World Gym世界健身中心分析資料發現,碳水化合物常被誤解成熱量炸彈,若減重時完全不攝取碳水,反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專業營養師徐佳靖則建議5種優質的碳水來源,讓減重也能安心吃。 徐佳靖表示,飲控期戒碳水,是常見的減肥迷思,但過度減醣反而會導致肌肉流失,讓減肥變得更困難。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台北報導 健康是全民重視的議題,許多慢性病都是因肥胖引起,而維持身體健康,其中的一個關鍵元素,就是保持適當的體重。World Gym世界健身俱樂部建議,食物給予的營養與熱量,會直接反應在身體與容貌上,控制飲食是實現減重目標最快的方式。減肥方法有許多,講究保持營養多元均衡的「211餐盤法」,就是其中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減肥法。 Wo…
▲營養師許瓊月設計三道減重料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儀潔、韓羽婕、康弘昌、蔡霈偉 / 台北報導 還在找命定減重菜單嗎?上次分享夏日減重飲食大受好評,小編再次加碼,請託營養師許瓊月,分享三道懶人減肥料理,還有國宴主廚雷議宗,來教大家怎麼用厲害電鍋完成厲害的料理。不過這次吃貨網美陳儀潔(小肥)想吃到料理可沒這麼容易!營養師為了幫大家提升減重觀念,準備了減…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許多人花了長時間在減重,但體重總是來回反彈,出現最不想碰到的「溜溜球效應」,體重週期性的增加然後減少,總像溜溜球一樣,好不容易瘦了一陣子,馬上又快速復胖,怎麼辦?營養師黃威杰指出,其實得要先打破兩大迷思,勿過度關注體重的變化、避免過長時間的禁食,就能有效遠離溜溜球效應。 溜溜球效應是有減重需要的人最常見的的情況,黃威…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總是很晚才吃飯?當心新陳代謝不佳導致你更容易發胖!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提醒,想要減肥的民眾,除了控制飲食、多加運動之外,還有一件事不能忽略,就是培養穩定的晝夜節律,否則就算吃的東西與份量完全一致,活動量也相同,一樣會比別人更容易發胖。 不少人都聽過「晚上吃飯比早上更容易胖」,其實這一句話正反應了晝夜節律與肥胖的關係。因晝夜節律…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史上最長的農曆春節10天連假結束後,不少人還在跟過年期間累積的「大肚腩」奮戰,營養師門診就有一名42歲女子,過年放肆四處聚餐,體重暴肥6公斤,大受打擊的她決心斷食,痛苦挨餓3天後卻連1公斤都沒掉,失敗收場,還出現胃痛、手腳無力、心情低落的反效果,營養師提醒,調整飲食應採「漸進式」做法,讓身體慢慢回到正軌,才能找回小鳥胃。 連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過年已經成為台灣人一年一度的發胖高峰!根據國健署「國人春節期間體重控制電話訪問調查」顯示,約39%民眾年後體重增加,且平均發胖1.7公斤;另外,約有48%的民眾運動量比平常少,46%與平常一樣,僅6%比平常多。台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就與中醫師合作拍攝「中醫師教你健康動」線上課程影片,要幫民眾甩掉肥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結束長達十天、大吃大喝的春節連假,不少人腰圍都大了一圈,恢復正常作息後第一要務就是想減重,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就提供減重秘法,只要規則三餐加選對食物,充份運用「攝食產熱效應」就可以低調瘦下來。 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才能瘦」,其實是減重迷思!李旻憲說,很多文獻都顯示,拉長時間分開吃下完整餐點的總熱量,跟規律三…
臺灣調查網記者徐以琳/綜合報導 近日美國YouGov輿觀調查公布了國人的2023新年計畫民調,結果發現,多數民眾都表示自己為接下來的這一年已經做好了規劃,並有信心能堅持一年左右的時間,顯示美國民眾對自己的未來都十分期待,並且很相信自己能夠堅持完成所有計畫改善生活。 隨著日曆翻到新的一頁,世界所有國家也同步從2022跨步到嶄新的2023年,面對新的人事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