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威專欄】年後轉職潮來襲,不過你真的適合加入新創嗎?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林克威專欄】年後轉職潮來襲,不過你真的適合加入新創嗎?
【林克威專欄】年後轉職潮來襲,不過你真的適合加入新創嗎?

林克威/數位資產專家

最近適逢年後轉職潮,相信大家都想要找尋理想的工作型態,不過能夠掌握自己的優劣勢、為自己挑選合適的公司類型和規模,不見得每個人都有相對意識。身為一間新創公司的頭,我的職場之路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順遂,因為我也曾經是職場新鮮人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經驗的日積月累,我才會知道,如果夠了解自己、才能為自己做最佳的選擇,工作上得心應手就並非難事,更利於讓自己可以更快適應繁雜、沉重的職場工作壓力。

究竟該如何評估自己的斤兩和限制、選擇想加入的公司?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將簡單分享一些思考方向給大家。

新創因為彈性、所以比較輕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職場環境的規模。職場上,我們所指涉的大型、知名企業往往是指員工數超過100人的公司、中型公司是30到100人,而小型公司、包含新創則是30人以下的公司。其中,新創公司,初期可能甚至不到10人。另外,以往我們提到大公司,大多會聯想到「僵化」、「制式化」、「有制度有保障」等形象,而這些字眼不見得跟新創公司搭得上邊,反而是「充滿熱忱」、「有挑戰性」、「有彈性」相較之下比較有關。

新創公司因為在產業中以「挖掘新大陸」、「找到新可能」的姿態出現,因此,新創公司在技術面上更專注於一個很細微的層次,針對市場痛點對症下藥,這最大的原因是:新創公司執行任務的人,本身也是對外窗口,能夠更即時的針對個別化的需求做調整。我觀察到:有相當多比例的人力為「專案經理」的職位,也就是身兼數個角色,能夠學習到相當多元的技術。

乍聽下,「好像」新創公司不會那麼辛苦─然而,每份工作都肯定有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和時間的時候,而且逃也逃不掉。

做好準備,才不會各種美好幻滅!

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加入新創公司可能會為你未來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無力感,更可能會讓你無所適從、甚至對自己感到更疑惑。因此,我才會再三強調,加入新創公司前該具備的心態與思維,以及新創公司工作真實的樣貌。為了破除一般人美好的想像,我要分享的是新創公司整體最常有的兩個狀態:

1.實際工作內容和你應徵職位有落差:

就如同我上面強調,為了更能貼近客戶、提供更適切的服務和技術外,為了因應市場的變動性,使得新創公司時常需要彈性得做目標轉換或是技術的更新,也就是說新創公司的模樣,大多是因為公司內人力本身的能力和特色「走出來的」。因此,人員身兼數職對於新創公司而言,是資源「先天不足」造成的常態,每一顆螺絲釘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實際工作內容會是多元、無法掌握的。就像「專案經理」一樣,除為專案策劃和執行成功與否負全責外,或多或少像是執行長(或創辦人)的盟友一般,一起摸索闖出名號。

不過,我們不該一位認為「這完全就是不好的預兆」,因為誰知道出現在眼前的會是哪一塊大餅、一個加速公司成長的機會。所以,當身為新創公司的一份子,每每在焦頭爛額、無法將工作與生活切割的時候,試著平衡自己還想要在這個地方發展到哪個程度,如果這些是你最大的限制,那倒不如把自己放在更合適的位置。

2.建立人脈太重要,深掘資源從來不是創辦人一個人的事:

每個人在工作崗位上都會因為不管是為求更完善也好、與其他螺絲釘互助也罷,我們都了解新創公司營運必然的風險,尤其是新創公司手上握有的資金,不僅攸關公司手上的技術能夠發展的空間和營運長短,也攸關人事成本的薪資給付。很明顯,新創公司往往面臨成功與失敗或是有多種意想不到的可能,誰也無法精準預測,有些公司面臨合作結盟、併購的狀況,也甚至是倒閉的下場。

因此,我們除了需要須隨時準備立即擁有嶄新的戰鬥攻略的可能之外,更需要透過多方管道建立人脈(包含:互相引薦、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等)─不管你的位階高低、你就是代表公司,因為如果能運用人脈引入更多資源的話,公司拓展的版圖能在很快的將來兌現,公司的每個角色更擁有足夠時間讓自己發揮最大潛力。

踏入新創公司最必備的技能─自動自發!

如同我上面所提,新創公司總在多變環境中尋找一個翻轉的可能,有時,沒有人能確切告訴你應該怎麼做、必須做什麼。原因是:或許連創辦人也在過程中摸索方向、與團隊共創可能,所以除了日常例行性工作、短期小目標、資源連結和開創市場、其他聯繫外,創辦人可能也需要透過發想和跟團隊其他成員的想法交換,才能精準的指派相關任務請團隊協力。所以我才會說,新創公司最需要自主性的發想以及實際去做的人加入,期盼能藉由一點小小的己力做改變,即便是微幅的影響力,對於自身和新創公司而言,成長絕對是高速的!

照片來源: Unsplash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林克威專欄】無所不在的假新聞,在網路世代更是需要被抵制

【林克威專欄】人、流量、網路的全新互聯網思維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