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威專欄】人、流量、網路的全新互聯網思維 - 匯流新聞網

DIGITAL

【林克威專欄】人、流量、網路的全新互聯網思維
【林克威專欄】人、流量、網路的全新互聯網思維

【林克威專欄】人、流量、網路的全新互聯網思維 5

林克威/數位資產專家

在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高速運轉推動下,網路的應用儼然成為下的世代備受關注的一顆星,網上的流量也依著網路普及,再到智能裝置普及,全球行動數據流量從4G進入5G主場,電子商務、智慧零售等網路熱門詞彙在這樣的風向下逐漸崛起,使媒體、商業模式的演變速度如飆速一般,密佈整張網。這樣的狀態卻也迎來人口紅利消失的危機,人口紅利消失也就代表流量被影響。

這樣的狀態主要是人群注意力早已飽和,資訊爆炸讓大家只會優先點選聳人聽聞的文章標題進入觀看電子媒體,甚至在閱讀時已經失去思辨和查證的能力。不過,對於需要運用網路資源去推播資訊和媒體價值傳輸的使用者和閱聽人卻是重重阻礙—找不到有用的資源,另一方面,需要流量帶動營運的創業者事實上並無法持續支付高昂的流量成本。

網路上的流量資源,其實是人群關注標的和使用者時間分配另一個呈現方式。

流量色變,讓各大巨頭開始思索破解流量桎梏的方針,根據觀察,當使用者時間分配轉變時,能夠精準瞄準這樣的關鍵時刻將有助於流量紅利。網路巨頭自線上又再度回到線下,重構自己的網路發展進程中的角色扮演。

究竟這些巨頭發現了什麼?

這些網路巨頭,在網路發展上觀察出網路人群注意力和時間分配的遷移的端倪。以下是我的觀察:

2010年起臉書轉移,讓社群滲透日常

2010年後,臺灣智慧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逐漸普及,網路使用者將陣地從電腦轉移到不同的行動裝置,創業者發現另一個創造新流量可能的入口。

Facebook出現席捲臺灣整個網路,爾後2013年,Yahoo!奇摩不敵臉書,在經過審慎評估後,決定重新聚焦在優化核心產品和加速開發創新服務,更宣布終止Yahoo!奇摩無名小站與Yahoo!奇摩部落格兩項服務,使用者也只好依著這樣的脈絡下,將資料進行備份下載,並搬移到其他類似服務的網站,有眾多使用者嘆青春記憶就此消失。

當時看起來雖然震撼,不過其實早在2009年,Yahoo與Facebook原本已經簽訂合作協議,不過2012年Yahoo狀告Facebook 共有f10項專利侵權,使得後進Facebook,儘管是時下最受矚目的社交霸主,但相較上述幾個手握數千或萬專利巨頭,只有160項專利的Facebook,可以說手無寸鐵。不過,網路工具變化迅速符合使用者需求,例如:微網誌強調即時和溝通的概念,部落格則用於深度表達想法,是相輔相成的角色,Facebook社群網站則是可以快速把行銷蒐集,目前部落格、微網誌和社群網站互相整合的時代,臉書暫時無需擔憂。

2013 年是LINE搶攻通訊市場全盛時期

2013 年,LINE靠著貼圖爆紅迅速竄起時,在當時全球就有3億多的用戶在使用。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功能便利,不僅能通話、聊天訊息傳遞、照片和影片傳輸,還能發送定位訊息和發表動態消息,吸引大量使用者下載使用且沉迷於中,且免費成為毫無顧忌地使用的最大原因。

目前龐大會員數量,推使LINE優化更多功能,包含整合溝通、內容、商務等,從原本消費者手持終端的通訊程式,走向平台化,支援行動支付市場,近一步進軍購物、轉播、新聞平台,朝向掌控使用者訊息流動的新平臺邁進,而流量紅利更是在臉書演算法的改變下,成為另一顆星。另一方面,去年底釋出Yahoo 日本擬與 LINE 合併的消息,更讓圈內市場投下震撼彈,目前仍有很多細節還沒有定案,例如:LINE 對於新聞推播及內容分發的能力和業務劃分。

可以看出,網路時代流量入口不斷變化,使用者行為不斷更迭,傳統網路紅利的結束也改變人們對於流量的定位,相流量的精緻運用是市場新的主旋律,而接下來,人工智慧的開發運用將會再進一步創造流量的另一個高峰,例如:語音交互的人工智能技術導入生活,後續所衍伸的效應。

雖然流量波動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不過,我並不認為流量已經衰竭,因為每個世代會有更創新的技術,這些技術會是流量匯聚的最佳利器,足以創造更多生存和成長的戰術。而特別一提的會是,未來將會是個大巨頭攜手的互利的時代,資源將會共享,也是打破和資訊藩籬的最佳之道。

照片來源: 林克威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林克威專欄】電商也能做體驗式行銷?節日良機助攻品牌印象

【林克威專欄】用投資人的錢打一手好牌,瑞幸怎麼做到的?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