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願景大家談!未來科技政策 公民共創 - 匯流新聞網

INFORMATION

全國科技願景大家談!未來科技政策 公民共創
全國科技願景大家談!未來科技政策 公民共創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全國科技願景大家談!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指導,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昨(1)日及今日在臺中舉辦「科技政策與願景公共論壇」,邀請來自各地、不同背景共47位公民參與討論,提出與教育、就業相關的未來科技願景與建言,作為日後科技政策研擬的參考。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執行秘書蔡志宏表示,為使科技政策符合未來趨勢並讓民眾有感,科技會報辦公室指導,由臺北醫學大學等團隊共同成立「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跳脫以往由少數專家或意見領袖制定科技政策,轉而擴大公民參與,導入公共討論機制,已分別在桃園、臺中、嘉義以鄉鎮區為單位,辦理數十場公共討論及分區會議。

藉由第一線實際接觸超過1500位公民,年齡從16至70歲,了解學生、老師、社區民眾與社區工作者、勞工、專業工作者等不同背景的民眾心聲,匯集出社會大眾對於未來科技發展的憂心與期待,從討論議題中收斂出民眾最為關心的「就業」與「教育」兩項議題,內容多針對數位化技術的引進對於就業與教育所產生的影響。相關民眾關切議題之涵蓋已從AI科技對就業造成的風險、科技介入造成人際互動的冷漠,到資訊爆炸對資訊品質判斷的困境等,相當反應一般民眾對科技議題的不安。

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主持人陳東升指出,科技技術的發展不斷進步,但許多重要問題並非技術層面所能處理,如科技政策的制定程序、資源分配模式、法律規範、相關配套措施等,許多外部結構與系統條件,不只是科技影響人類生活的前提,甚至有比技術更重要的影響,因此政府應參考公民建議,妥善處理相關制度條件,避免造成可能的數位困境,讓科技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使其發展對社會運作產生正向的影響。

陳東升說明,過去四場公民討論中,共收歛出與未來科技相關的43項議題,了解民眾對這些議題的正負面意見與急迫性需求,整體而言,民眾大多傾向肯定科技發展帶來的正面效應。

社會大眾最為關心AI對於就業,以及數位化技術對於教學者與教育方式的正、負面影響,各地民眾也都不約而同地提醒,科技是工具,需有人文、法律、制度等外在條件的配合,否則更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比技術進步本身更為重要。

在教育議題上,民眾認為電腦、網路等科技不只是教具,對師生關係、親職教育、以及未來的學習系統都具深遠影響;而未來的就業型態和工作需求也因AI等新興技術,影響了雇傭關係、工作型態、人才培訓等就業現象。「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的所有討論成果都將提交政府進行政策研擬的參考,未來也期盼政府繼續擴大公民參與,讓科技政策制定的過程更為民主並貼近民眾需求。

參與公共論壇的公民透過分組討論後擔心AI預期會取代部分人力,造成某些領域失業率提高,因此政府應注重相關產業的平衡發展,對於失業人口提前做好法律及應變措施,將落日產業導入新興行業,配合輔導失業人員,促進其重新投入就業市場。

有關教育方面與會者討論後認為,若台灣要繼續保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需從基礎教育開始做起,讓師生能成為自我創新的學習者;同時建議應增加教師獲取最新資訊的能力,淘汰不適任教師。

再者,建議透過科技消彌城鄉差距,讓年長者與偏鄉人口跟高度都市化的年輕世代有所連結,達到世代溝通,以共同創造美好的社會及人民創新,鼓勵社會大眾主動關注公共事務。整體而言,政府的科技政策,除了導入專業團隊的建議,亦應加入更廣泛的公民參與,以使政策更符合人民需求。

對於未來台灣科技社會發展,與會者大膽提出各種情境預測,其中公民代表蕭先生預估,2034年人工智能黨將全面執政,獲得與會成員的高度關注。

蔡志宏回應,政府對於AI的倫理及法律規範已邀集相關專業團隊進行規劃,同時透過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收納更廣泛的公民意見,以減少AI誤用以及造成社會失業問題甚至整個產業消失的窘境。

陳東升認為,借鏡歐洲經驗,歐盟已通過針對資訊使用管理的規範,創立資訊使用相關合作社,使資訊使用達到公平公正公開,促進社會資源有效重新分配,若將相關概念導入教育領域,則可參考芬蘭的教育制度,堅持平等精神,絕不標榜菁英,主張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建議台灣可選擇「專注」策略,將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將教育資源運用作最有效率的使用。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