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下!最新研究:停用社群媒體一周 憂鬱、焦慮症狀馬上改善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快放下!最新研究:停用社群媒體一周 憂鬱、焦慮症狀馬上改善
快放下!最新研究:停用社群媒體一周   憂鬱、焦慮症狀馬上改善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台灣民眾大多數從一早醒來到睡前閉眼,第一眼跟最後一眼都離不開使用手機,但董氏基金會引用國外最新研究結果表示,如果能停止使用社群媒體一周,將顯著改善憂鬱及焦慮的症狀,對幸福感也有正向影響。

這一份2022年5月發布於《網路心理學、行為和社交網絡期刊》的研究,由英國巴斯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154名、平均年齡29.6歲的民眾,其每天都有使用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平均每周花費8小時在社群上。

研究人員隨機將受訪者分為干預組及控制組,開始前以問卷方式評估其焦慮、憂鬱及幸福感的狀態,研究正式開始後要求干預組一周內停止使用所有社群媒體,控制組可以像平常一樣繼續瀏覽,干預組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平均為21分鐘,而控制組則為7小時,研究者以螢幕使用時間來確認個人是否遵守停用時間。結果發現,僅僅一周不使用社群媒體,就可以提高個人的整體幸福感,並減少憂鬱和焦慮的症狀。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群平台上的貼文多以問句、描述進行中的事件或分享生活點滴等,吸引大家瀏覽回應,但花費的時間過長,常影響生活作息和身心健康,研究結果卻顯示,只是短暫停用社群,整體情緒上就能顯著改善,也增加幸福感。

葉雅馨建議,民眾可以先試著回想哪一些實體活動多久沒做了,像去大自然走走、撲鼻的花草香味、夏日的蟲鳴鳥叫及蟬聲,與朋友碰面或拜訪長輩等,撇除受疫情影響外,實體經驗是否降低不少,同時想想使用社群的原因,是為獲得歸屬感(較不孤單);因為身旁的人都使用(流行趨勢);還是因與朋友討論功課或傾聽煩惱等實際需求而使用,從釐清使用的動機進而轉換成實際行動。

葉雅馨說,減少使用的時間可從半小時開始,設置提醒鬧鐘,循序漸進增加「減少使用時間」的長度,同時規劃空下時間的安排,例如協助家人採買食材、晚餐料理、做家事、欣賞影片甚至發呆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本來青少年對網路就有很高的依賴,這一兩年因疫情限制活動範圍或取消實體課程等,更加重過度依賴網路的現象,導致負向情緒的增加;根據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指出,視訊會議或線上教學,不同於面對面的溝通,可透過肢體語言理解對方,聚焦於臉部的視訊方式迫使大腦得花更多力氣解讀對方的意思及情緒,更易產生疲累感。

胡延薇強調,校園中越來越多青少年使用社群軟體遭遇像是被他人封鎖,不知道原因也找不到機會陳述,或在意張貼的貼文、影片按讚的人數等,結果讓自身的情緒越來越焦慮或激動,怨天尤人,睡眠品質也會變差;建議青少年可安排斷網的時段,做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像運動、閱讀寫作或與親友間有固定的談心時間。科技帶來便利性,但更要學會辨識及判斷,不能依單向傳播就接收一切資訊。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自曝視察桃機全為查「這件事」 王必勝預告!防疫措施有可能改變

打氣慘!幼兒莫德納首日僅打683劑 莊人祥喊假日有機會衝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