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賢/桃園市體育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感謝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院區去年 (2021) 9月份的邀請,讓我有機會緊跟在好友葉丙成教授其後,能以「運動x科技大趨勢」為講題,向工研院的夥伴們分享我在從事運動產業、棒球訓練歷程中整合科技導入訓練、輔助產業發展的諸多經驗與成果,也間接促成了本次充滿驚奇及感動的工研院專題參訪活動。
在我這一次參訪中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推翻了我對於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傳統思維,這起源於在於跟在認知功能互動的一個魔鏡。不同於過往強調技術與專業優先,當前運動科學甚至能夠在普遍性的準確上,融入樂齡輔助,甚至小朋友運動指導,這完全扭轉了我平時對於工業技術研究的刻板印象,過去我由於身為運動員,不論是2018年時中華職棒的聯隊出征日本隊或者12強組建最強國家隊的歷程,往往都只接觸到所謂的高科技訓練輔助,概念中競技運動才會普遍運用到高含量的科技技術,但是,工研院的夥伴分享下,我更加確信,運動科技要能面向全民運動、基層運動才能進一步深耕。
在中分院設計創新組的楊蟬瑄設計整合經理與連俊宏博士兩位好友的邀請下,給我們這一次的參訪的安排,能夠更加了解運動產業科技應用與健康的合作,而能夠有幸與富邦悍將球團顧問的洪一中先生 (曾任奧運棒球隊總教練)、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吳聰義主任 (曾任奧運國家隊射箭國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的鄭麗媛教授 (運動耕耘獎得主) 等夥伴共同參訪,更能在實務經驗與學術專業上有所激盪,收穫更是豐盛,當然,如何能夠讓更多的運動員去參與更多的科技的連結,也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師長們關切的目標。
參訪當天,我在訪問過程將近尾聲時,不禁浮現起非常夢幻但又真實的畫面:少棒隊的孩子提早到了室內打擊練習場,習慣性地打開訓練魔鏡,魔鏡會認出孩子,跟他打招呼,透過辨識分析技術,魔鏡會關心孩子今天的體能狀況,比對過孩子昨天的訓練內容後,進一步提醒他今天可以從哪些大肌群的動態暖身開始,不要馬上拎起球棒打擊,並且在引導孩子暖身的過程中,也會自動整理出孩子最近幾次傑出的打擊動作播放給孩子理解,讓孩子建立當天好的自我效能,有勝任今天訓練的心理準備,然後才開始今天的訓練,聽起來很脫離現實嗎?或許你也該走一趟工研院,一切的一切,只待我們去努力推動,有一天每個基層學校、每種孩子的學習或運動或許都會這樣緊密地與科技整合,屆時我們的教師或者教練,能投注更多心力去關懷跟關心個別的選手或者孩子的需求,打造更好的運動推展環境與思維。
近年國家政策,就是用精準運動科技來讓更多的產業跟科技的連結,在運動產業能夠藉由科技的引導能夠更發揮更大的效能,讓我也更確信了更多運動跟科技結合,讓大數據能夠掌握住教練與選手的發展。相對的,讓更多運動傷害能夠藉由科技避免,保護選手、輔助選手正確運動,讓身體更健康。從我自己擔任選手、教練的經歷出發,對照這次參訪的體驗,正確地導入科技輔助訓練,確實能有利於教練在選手養成的過程中,能夠讓選手懂得先自我修正,此外,選手也能習慣從客觀視角看見自己的動作是否標準,藉由儀器訓練自己,藉由工具來讓發展自己的專業的技能,能夠提升到進入整個職場中。正如同我們與工研院的夥伴互動時也注意到,運動選手如果對於科技應用熟練且有自信,其實未來轉任教練,也能夠以非常開放的心態來面對更日新月異的技術,指導能夠更精準。
讓更多人認識到科技教育與應用的影響力,帶給孩子與選手更開放地去認識運動科技,我們不僅能以小勝大,也將打造下一個世代的運動臺灣。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片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