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級警戒悶出家庭衝突 家暴通報案上升5.8%
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台北報導 國內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三級警戒已持續了1個月。新北市社會局表示,除社區各照顧機構停擺,而且受到疫情影響,也改變了民眾生活習慣,不僅有許多老人悶在家,無法外出散步,也因年輕家人間也被迫在家辦公等,雙方相處時間增多,反而累積了許多相處議題。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5月份,家暴通報案件15127件,較去年同…
- 2021-06-16
- 謝 東明
疫情帶動家暴?衛福部最新數字 全台家暴通報成長5%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害得台灣人家暴飆升?最新數字透露警訊!衛生福利部今(20)日公布今年1至3月全國家庭暴力通報案件約3萬2000件,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了有5%,儘管若與去年第4季相較減少0.7%,但時間點剛好與今年初疫情爆發重疊,從案件數量變化的趨勢來看,似乎十分巧合,衛福部也正觀察其中是否有關聯。 新…
- 2020-04-20
- 陳 鈞凱
蝦米!家暴要被打7次才求援 新北家防:暴力要零容忍
▲(示意照/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許淑芬/新北報導 新北市家防中心表示,女性受家暴6倍於男性,平均要7次才會向外求援,新北家防中心呼籲,破除受暴迷思,面對暴力要零容忍。 日前新店地區發生先生因與太太為了到哪裡吃晚餐,一時口角衝動,竟憤而持刀刺殺一位無辜路人。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表示,在服務個案中,也曾有一位精神狀況不穩定,須靠藥物維持…
- 2020-03-19
- 編輯群
【黃靖芸律師專欄】遭受家暴,保護令內容有哪些,可以請求離婚嗎?
黃靖芸/執業律師 在家庭暴力事件中,大家應該最常聽到「申請保護令」、「離婚」和「親權爭取」等相關的詞彙。家暴往往會引起嚴重的家庭及婚姻的問題,也讓家暴的受害者不得不尋求相關協助,或是訴請離婚。 今天就要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中,關於保護令所保護和約束的內容,以利大家了解申請保護令能保護自己和限制相對人的部分: (一)禁止部分: 禁止家庭暴力…
- 2020-02-17
- 黃 靖芸
【黃靖芸律師專欄】婚姻中飽受肉體、精神折磨,法院認定十種「不堪虐待」的離婚理由!
黃靖芸/執業律師 婚姻過程充滿痛苦不堪,又離婚不成嗎?擔心對方不想離婚,但卻覺得自己飽受精神肉體虐待,法院如何認定的呢? 法院認定離婚事由有項「不堪同居之虐待」,除了精神或是肉體的暴力外,在這樣的暴力之下,有動搖到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礎,以及超過被施虐的一方能忍受的範圍,就可能成立。 1.嚴重暴力、有性命威脅之家暴 很多的家暴會有毆打、拉扯等狀況,很多另一半都會…
- 2019-10-31
- 黃 靖芸
念故事書給寶寶聽、陪孩子共讀 專家:助認知功能
▲國內外都開始關注陪孩子共讀的好處。(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陪孩子共讀,好處多多!國內專家表示,透過共讀,不但對小朋友的認知功能有益,父母、照顧者更能透過共讀加深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在近期家暴案件頻傳之下,進而減少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且孩子也能透過共讀過程中,學習如何正確的情緒表達。 展臂閱讀協會今(19)日與台北…
- 2019-01-19
- 陳 鈞凱
肉圓家暴案背後的殘酷數字… 兒虐去年衝近9千件
▲台灣兒少虐待通報案件數量逐年成長。(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北市日前才發生狠父家暴妻兒,只因兒子代買肉圓沒加辣,引發社會群情激憤,台南市今(16)日又傳出有1歲女童遭18歲小媽媽施虐致死,事實上,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全台成立開案的兒虐案件接近9千件,甚至還有15名兒少不幸受到家庭成員嚴重虐待或殺子致死,官方呼籲…
- 2019-01-16
- 陳 鈞凱
「肉圓沒加辣」家暴影片曝兒少個資要罰? 衛福部這樣說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北市一名男子因「肉圓沒加辣」而家暴老婆與小孩,施暴畫面在網路曝光之後引爆眾怒,不過,有監察委員今(14)日以影片中兒童的長相和聲音未經特殊處理,有違反兒少法的嫌疑,要求衛福部調查相關媒體,對此,衛福部表示不會針對個案進行認定,但只要有人檢舉,所在地地方政府就會展開處理。 根據媒體報導,監察…
- 2019-01-14
- 陳 鈞凱
【有影】台灣「不孝子」翻倍成長 子女虐父母一年通報8千件
▲家暴防治20年,衛福部呼籲全民一起響應反家暴兒虐行動。(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社會老了,高齡化背後「不孝子」卻越來越多,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國內的家庭暴力案件每年通報高達13萬件,除了親密伴侶間的暴力、兒虐之外,有1成5屬於兒女虐待父母,且近年來通報數字快速「翻倍」成長,從每年通報約3000件增加到約8000…
- 2018-09-05
- 陳 鈞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