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權條款
星期四 Thu. Sep. 12, 2024
Weather Widget by interconnect/it
HOME > 標籤 > 猝死 (Page 6)
▲正值季節交替,天氣轉冷血管容易收縮,民眾若有胸悶等症狀,要提高警覺。(照/國泰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頭暈吃藥都沒效,當心背後有更大危機!一名70歲老太太,2年前開始出現頭暈症狀,看過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卻查不出有眩暈症或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止暈藥一吃就是2年,但是症狀仍持續出現,最後轉診至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她右冠狀動脈…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猝死來得突然,從患者倒地的那一刻起,分分秒秒都浪費不得,因為當心跳停止跳動,只要4分鐘,腦部就會因為缺氧而受損,台北市衛生局今(29)日舉辦「『急』刻救援、從『心』開始」活動,號召千人CPR以及使用AED電擊去顫器,最後現場有超過1100名民眾共同學習急救技能訓練。 台北市衛生局今年委由台…
▲面對猝死病人,心肺復甦術(CPR)和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常扮演保命關鍵。(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猝死,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一名年僅20歲出頭年輕女性,在家中昏倒,幸運的是,家人就在一旁,等待救護車同時,立即施以心肺復甦術(CPR),當救護技術員一到,立刻裝上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進行除顫,在…
▲布魯蓋達氏症候群患者本身不易察覺罹病。(照/童綜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後仍然昏迷的病人,一線生機「低溫」扮演關鍵。一名32歲男子,日前休假返鄉在家突然昏厥,家人雖然趕緊送醫,但到院後已無呼吸心跳,醫護人員奮力按壓搶救15分鐘,才讓男子恢復呼吸心跳,但人仍昏迷,醫療團隊靠著低溫療法成功保護腦功能,3天後男子恢復意識查…
▲肥厚性心肌病變常被忽略,演變成致命危機。(照/振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明身體很好,也沒有心臟病,怎麼說猝死就猝死?頂尖運動員怎麼會在終點前倒地不治?類似平時沒有心臟病史,卻一次心臟病發就死亡的新聞,時有所聞,醫界現在發現極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變」所致,而振興醫院統計去年院內3萬例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近百例肥厚性心肌病變個案,提醒…
▲嬰兒猝死症候群高居嬰兒十大死因之列。(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手爸媽得注意!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死因統計,光106年就有23名寶寶因為嬰兒猝死症候群,無法平安長大。國健署便盤點嬰兒睡眠環境的所有危險地雷,提醒家長務必要做到安全睡眠環境5守則,預防嬰兒猝死,尤其務必要讓1歲以下的寶寶「仰睡」,避免寶寶因無力移除覆蓋其口鼻…
▲兩護理師在海拔千公尺「即刻救命」獲表揚。(照/童綜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醫護好棒!44年次的王先生上個月前往嘉義太平雲梯遊玩,途中卻因突發心律不整而無呼吸心跳,在海拔上千公尺的山上,還好也到當地遊玩的童綜合醫院專科護理師陳靜瑜與護理師黃湘齡第一時間相助,進行CPR並以「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即時搶救,才恢復生命跡象,…
▲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使用線圈栓塞治療,效果更優於傳統方式。(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遺傳性心臟疾病「肥厚性心肌症」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且是年輕運動員猝死的最大元凶之一,傳統治療常通過導管注入無水酒精燒灼,讓肥厚室間隔心肌缺血、壞死、變薄,改善症狀,但風險及後遺症都不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使用線圈取代無水酒精,迄今成功完成…
匯流新聞網梁夏怡/綜合報導 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流發威,已經造成50幾人猝死。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患有三高的慢性病患,還有肥胖、愛抽菸喝酒的人都是高危險群,特別要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 儘管這一波大陸冷氣團帶來乾冷空氣,白天還有太陽露臉,但是回到家裡依然覺得好冷,而且越晚手腳越凍。其實這是因為室內濕度大,加上氣溫低,人體就會感覺特別冷。 養生專家白…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少筠/綜合報導 據衛福部102至104年死因統計,3年內共有110條小生命因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而來不及長大,多為1至2個月大的寶寶。國健署指出,側睡或趴睡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且許多研究都顯示趴睡是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呼籲家長讓1歲以下嬰兒採取「仰睡」姿勢。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