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權條款
星期四 Thu. Dec. 26, 2024
Weather Widget by interconnect/it
HOME > 標籤 > 憂鬱 (Page 3)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西洋情人節接連過了,但有些人的壓力卻是現在才開始,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科醫師陳怡如指出,其實過節前後身心門診往往量增,因為感情問題的求診者不在少數,多是因為自身情緒或維繫情感關係所產生困擾、壓力等,導致出現情緒障礙,不得不求助身心門診。 事實上,在國內身心門診經驗中,在節日前後因感情問題求診者,主要可歸類四大族群。陳…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開學了!不只防疫重要,孩子的心情狀況也要被注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就提醒,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在開學期間進行情緒篩檢,有助於及早發現憂鬱青少年並給予適當協助與診療,建議校園進行憂鬱普篩,且除了在大學進行、也應該要在高中實施。 這一篇發表於2021年5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 (JAMA Network Open)》…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韶徽/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並預測,憂鬱症為成為全球十大疾病與傷害的第二名,與癌症、愛滋病並列前三名,而根據報導,台灣將近有 10 萬人苦於思覺失調症,致力於照顧精障病友的衡山基金會邀請抗鬱女神歐陽靖出席公益募款記者會,以親身經歷為憂鬱症病友發聲,並邀請民眾捐款,讓病友早日康復,重返社會。 歐陽靖青少年時期曾患憂鬱症七年,幸好…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打完新冠疫苗之後,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未必是疫苗害的!一名35歲女性日前在接種新冠疫苗後開始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持續二週未緩解,她直覺認為是疫苗的副作用,趕緊到診所就醫,可是接受一系列的心臟與胸腔檢查後都發現沒有明顯問題,查無原因令她更加煩惱,仍然覺得是疫苗導致自己不舒服,擔心會不會是好不了的嚴重後遺症,結果吃不下、睡…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已經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宣示,但醫師提醒,其實許多心理症狀不一定是想不開,或是心理素質不夠,也可能是生理出問題所引起。門診就有一名國中女生,忽然出現自殘、試圖自殺的行為,甚至確診憂鬱症,但明明備受家人疼愛,在學校功課、人緣也沒有問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體內營養素嚴重缺乏,進一步影響大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要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提早上床睡覺有幫助!國內自5月中旬爆發一波本土疫情以來,上班上學又進入居家防疫模式,不少人都被迫改變生活習慣,許多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習慣,在陸續回歸職場、學校的規律作息後,仍感到紊亂、有很大的壓力,也影響了情緒,董氏基金會今(23)日便引用國外最新研究,建議只要改變睡眠時型,提早1小時上床睡…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產後憂鬱症,不只女性有,男性也躲不過!董氏基金會今(2)日引用國外最新研究指出,除了常聽到女性有產後憂鬱症之外,新手爸爸在照顧新生兒時,也可能產生憂鬱症狀,且根據2020年7月發表於《男性及男性氣概心理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產後憂鬱症狀常出現於對於伴侶關係有不安全感的男性身上。 父親節快到了,台灣少子化嚴重,政府近幾年祭出許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3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1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病例中一名男性30多歲患者列為「其他原因」,疾管署證實,這名患者是因隔離期延長,精神不穩而自殺身亡。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 韓羽婕 李文成/台北報導 提醒:珍惜生命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死亡案例 #珍…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三級警戒之後,你的生活變了嗎?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國內在防疫措施提升為三級警戒後,排除睡眠時間,有接近6成民眾平均每日坐著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與2020年4月疫情期間的調查結果相較,比例增加近2成;專家提醒,坐越久越容易憂鬱。 董氏基金會是於6月1日至7日進行線上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115份,受訪者「女性」為多…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邁入中年,卻莫名抑鬱失落,當心是童年陰影惹的禍。門診就有一名48歲全職家庭主婦,與丈夫及兒子一家人相處和樂,經濟也無憂,外人看來生活幸福,近來卻時常沒來由鬱悶低落,加上兒子升上高中進入空巢期,動不動就出現頭暈、疲勞、失眠等身心症狀,求助心理治療這才發現是受「童年逆境」影響。 收治病人的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表示…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封鎖」全球已經超過一年,期間不少人都曾感受過因為疫情影響而產生焦慮和憂鬱的情緒,甚至影響了判斷力,專家強調,其實在面臨未知不安的情境時,不妨試著將焦點放在過去的成功經驗,將有助於穩定情緒提高判斷力。 董氏基金會更引用2020年12月發表於《eLife》期刊的一項研究結果提醒,當混亂的事情越多,患有臨床焦慮或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