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亞洲北約」為何成不了局?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雁默專欄】「亞洲北約」為何成不了局?
【雁默專欄】「亞洲北約」為何成不了局?

雁默/自由撰稿人

鑑於中美對抗態勢不斷升高,「新冷戰」的相關討論也趨頻繁,不過,就像「台灣牌」的定義不清不楚,一般對「新冷戰」的界定也有不同說法。

有人認為中美兩國的全方位鬥爭,就是「新冷戰」,因為它會將全世界都捲進選邊站的結果。也有人認為目前遠不到「新冷戰」的程度,因為幾乎全世界都不願選邊站。

只要有意願突破台灣媒體所遮蔽的天空,對國際新聞訊息稍加比對,即知世界的變化遠超過台灣人的認知。重點不在於我們如何界定這個新的時代,關於定義,是後世的工作,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從歷史資料裡,找到自己在兩強衝突中「軟著陸」的最佳方案。

這是一個大題目,本文僅能先泛談與台灣切身相關的「亞洲北約」問題。

美日印澳,是美國想打下「亞洲北約」基礎的四國聯盟。其中除了印度之外,美日澳早就是聯盟,因此這個構想的新意在於納入「南亞強權」。美國想拉攏印度,確實是狠招,因為「龍象之爭」遲早白熱化,現下只要添點柴火,就會讓中國陷入麻煩。

印度現狀

不過,我們對印度應要有一點基礎認識;其一: 印度是一個內部發展高度不均的國度,比中國內部的落差更大。其二: 印度在經濟上能成為金磚四國,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與中國的和平相處。其三,相對於中國,印度有「宗教困擾」,階級固化,與教育不夠普及的問題。其四: 印度自視甚高,認定自己是大國,有時不免高估自己的份量,也不喜歡作為任何國家的附庸。其五,民族主義高張,比中國猶有過之,但政府維穩能力卻不如中國。

簡言之,想作為一個強權,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卻表現得迫不及待。在這種態勢下,美國想搧風點火,惡化龍象矛盾,對印度而言是走回頭路,並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不過我們也知道,短視,服從於情緒的力量,在各國內部都有,如果政治體制不足以化解分歧,亦缺乏強人領袖,內部動盪就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莫迪政府心知不能與中國關係搞太僵,但疫情與民粹逼著他挺而走險,印度的色厲內荏便表現在「部分」民間抗中熱度與政府態度的高度落差上。

自傲的民族性與殖民歷史教訓,讓印度不願像日本一般作為美國馬前卒,與俄羅斯關係友好便是顯例。但也不會放過美國低姿態求親的時代機遇,有限度在軍事上與美國合作,便是與中國討價還價的最佳策略。

重點只在於印度乃至於東亞各國的利益,與美國利益整不整齊而已。

東亞環境

北約能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歐洲處於戰後疲弱狀態,無力抵禦俄羅斯,美國在安全防務上參一腳自然受到歡迎。

不過今時今日,東亞歷經45年(越戰後)的和平發展,日,韓,東協各國以及印度都浸潤於和平帶來的繁榮,中國亦無意擴張,輸出意識形態,甚至連與關係愈來愈緊密的俄羅斯,都未觸碰「結為盟國」的議題。

東亞現狀與當時的歐洲完全不同,白話說,大家都忙著賺錢,根本沒人想要火拼。而要賺錢,與中國的關係就不能太差。冷戰的特徵,就是兩大陣營互不往來,但現在中國在此區域幾乎是周邊各國經濟發展的引擎,互動關係熱絡。因此「亞洲北約」難以成為「歐洲北約」那樣的國際聯盟,連成型都缺乏合適土壤。

其中一個重要觀察點在於,日印澳誰會讓美國佈置中程導彈?這是一個軍事對峙的標誌,至少意味著經濟上的脫鉤。如果連中美經濟脫鉤都談不上,如何讓印日澳的經濟與中國脫鉤?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化樣態,走向「局部短鏈」勢所必然,但若談到與中國斷鏈,那是天方夜譚。中國GDP雖仍遜於美國,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總值早在2014年就已超越美國,這是美國翻臉的一個重要原因。

換言之,在遏制中國的意圖上,美國屬於「猴急」,其他國家屬於「微躁」,因為對大哥美國而言,中國崛起已是近憂,對其他國家則是遠慮。

利益不整齊才是實態

產業空洞化的美國,打經濟戰爭並無必勝把握,因此在軍事質量仍優於中國的當下,拉幫結派地想遏制中國發展。在國安層面上,中國的鄰國對美國介入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因為與北約成立時不同,現在各國利益與美國利益並不整齊。

中國鄰國確實有在中國之外尋求國安保障的想法,但難就難在這些國家只想「小火慢燉」,美國卻希望「火勢猛烈」。也正因此,東協成員不只一次公開表態,不希望選邊站,因為川普正府的手法過於躁進,這些經濟狀況正在好轉的國家承受不起。

往北邊看,日韓之間的矛盾則始終未化解,連中美介入調停都效果不彰,朝核問題則始終存在。作為美國在東亞的第一馬前卒,日本被逼得不得不大幅調升國防預算,但對政界有十足影響力的商界,對於「脫中」有所抗拒。日本與歐洲,澳洲的情況大同小異,不希望中國膨脹,但美國確實在縮小,而絕大部分的第一大貿易對象,是中國。

用「力不從心」形容日印澳的抗中意念,才是真實描述。

在物理條件之外

以上,都只論及在物理條件上的區域現狀,也是北京維穩地緣政治躁動的基礎論述,但美國真正的強項在於其軟實力,在此領域,中國處於絕對弱勢。

自由主義霸權,是美國自二戰後累積至今的國力象徵,想摧毀民主自由理念,與想分裂中國的難度一樣高。以此觀之,大陸學界在宣揚自身體制優勢的行為,與其說是輸出意識形態,不如說是對西方自由民主入侵的防禦性回應。

中國完全不想走西方體制,但在美國長年的努力下,國內卻也不乏自由派知識份子,他們曾在2000年到2016年有愈來愈活躍的趨勢。但川普政府的極限施壓與美國跨黨派的反中表現,以及應對疫情的荒腔走板,一舉摧毀了大陸自由派公知在國內的話語權,反而讓大陸民心重新集結在「勿忘國恥」以及「集體主義」的敘事裡,而此趨勢,在中美斷抗的局面裡是不可逆的。

換言之,在國際場域,北京或許仍無力以自身體制優勢與自由民主理念抗衡,但在內地團結民心綽綽有餘。相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內部民心的巨大分歧,中國人民可說是鐵板一塊,團結一致。習近平在「抗美援朝」70週年的演講,更是本世紀中國團結禦侮的歷史性談話。

有意思的是,日印澳三國,只有同為盎格路.薩克遜民族的澳洲,與美國有較相近的意識形態理念與社會樣態,日印兩國的意識形態與「美規自由民主」又大不同。日本是集體主義社會,印度是民族主義社會,自由主義與民主體制在這兩個國家裡都不是純西方版本的,而是考量到本國歷史與現代需求的「日印版」。

尊重他國意識形態,正是中國在軟實力上的重要表態,也是自由民主價值的一個破口。西方那一套,只在少數發展中國家取得一定的進展,更多的國家因適應不良而放棄,重回強人政治。近年來「民主退潮」的討論不絕於耳,逐漸會倒逼西方社會修正已經教條化的自由主義與民主體制。

不過回頭來看,中國經驗也不見得適合其他國家,這便是近來「單極世界與多極世界」議題裡其中一個重要的面向。美國從經濟到思想領域領導世界的時代若過去了,各國如何在多極世界中相安無事,終會成為顯學。東協成員彼此早早就在嘗試這樣的國際互動,他們的經驗將是亞洲的政治範本。

綜觀以上,亞洲北約根本沒有實現基礎,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東亞各國沒有一個樂見此區域陷入戰爭,包含中國在內。也沒有一個經濟體樂於將經濟果實大規模消耗於軍備競賽,包含中國在內。

對台灣而言不能不知的是,國際社會認知的武統,是中國內戰。當然有愈來愈多的國家想打台灣牌向中國勒索好處,但這些作為都只會提前引爆台海戰爭,只要統一成了定局,敢與中國一戰的國家,才敢將武統視為「國與國之間的侵略戰爭」。

但有這種國家嗎?

印日澳與中國小打小鬧是免不了的,但除非美國取得壓倒性優勢,否則這幾個國家都不會貿然地完全與中國站在對立面。

新聞照來源:

《更多匯流新聞網CNEWS報導》

【雁默專欄】未行之路 與被掩嘴的人

【雁默專欄】「兩岸川粉大本營」的惡趣味與真議題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