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書房】膝痛無力不求人 簡單三動作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匯流書房】膝痛無力不求人 簡單三動作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匯流書房】膝痛無力不求人 簡單三動作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歷經百萬年的演化,人體膝關節構造精緻完美,理論上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而已,至於高達90%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認為,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引發的問題。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好發於四、五十歲以上中老年人的關節疾病,症狀是膝蓋會感到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在膝蓋彎曲、久坐後起身時、或突然變換姿勢時,偶而會聽到清脆的彈撥音或摩擦聲音;甚至會感到膝關節突然無法使力,或是在某些姿勢似乎會鎖住;嚴重時會逐漸變形,慢慢喪失功能。

這種膝關節疾病,比較正確的中文翻譯應是「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退化性關節炎是直接由Degenerative Arthritis 翻譯過來的),但由於大家已習慣「退化」性關節炎的中文翻譯,一般人望文生義,以為膝關節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退化。

呂紹睿長期觀察以及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三、四十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五十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呂紹睿設計了一套動作簡單、方便執行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操,只有三組動作,一組是鍛鍊肌力,另外兩組則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加強關節附近的肌力,可以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對軟骨有很好的保護效果。

呂紹睿表示,增加關節靈活度則是為了要降低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如同皮膚長期受壓產生的褥瘡,長期膝痛的患者,因為關節囊重複發炎而失去彈性,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逐漸增加,導致軟骨崩解而退化。確實執行護膝三運動,可以有效的增進軟骨健康,預防膝關節退化。

更多相關內容,請參閱時報出版「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新聞照來源:翻攝自網路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