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自由撰稿人
「德國之聲」專訪蔡英文競辦發言人林靜儀 —— 因這段專訪而變成前發言人 ——引起軒然大波,該媒畫的重點是最吸睛的「主張統一恐構成叛國」,台媒亦然。誠然,這一段內容最聳動,也最容易引起非議,不過整段訪談,我還是注意到了「廢死」問題,且認為循此線索追下去,才會發現蔡英文執政最大的破口,而非吵了很久的統獨問題。
作為歐盟中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作為外媒中標榜進步價值的自由派標竿,德國人顯然很在意同樣標榜進步價值與人權的民進黨,為何遲遲不推動廢死?故而抓著林發言人追問之。
廣大的,傳統而偏保守的庶民請注意,西方看蔡英文的角度不是只有「反中政治領袖」而已,還對蔡掌握下,自稱代表「進步價值」的民進黨寄與厚望。簡言之,西方人認為蔡英文與民進黨從思想到行動,都足堪稱為親西方的東亞代理人,遠比儒家文化圈裡的日本,韓國或東南亞諸國都親西方。
因此,對於蔡政府是否推動符合歐盟 —— 或精確地說歐盟裡的西歐國家 —— 標準的人權價值,「德國之聲」顯然十分在意。
這裡面有2個「歐洲誤解」,其一,綠營所親的「西方」,基本上就是美國以及「少許的」英國,也就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所建立的現代國家。對複雜多樣的歐洲文化瞭如指掌的綠營菁英其實少之又少。因此,美國標榜的進步價值,才是綠營列為主要的參考對象,但美國有清教徒傳統,至少一半的國民傳統而保守,以致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國州廢除了死刑。
故而,廢死問題綠營談歸談,既然美國並未全面落實,也就沒有十足的底氣將廢死強行輸入台灣。
其二,綠營標榜進步價值,不過是粉飾反中意圖的策略,傾倒於西方價值者雖不少,但自身的西方文化底蘊不足,甚至對儒家文化也一知半解,因此沒有知己知彼的知識足以抓到重點,有效推動西方價值。
既然民進黨親西方並沒有親到「絕對信仰」的層次(事實上也無必要),自然也沒有文化底氣強力推動相關政策。
簡言之,歐洲人看到的民進黨人,不過是孺慕者,而非堅貞信眾,且萬事以美國為師,而非歐洲,理所當然不可能在人權問題上,得到歐洲人滿意的答案。
林靜儀在廢死問題上繞來繞去,言詞閃爍,甩鍋專家,其實就是告訴「德國之聲」,民進黨沒有可能推動廢死,甚至在民眾教育上,也不敢提出有效對策。在廢死問題上,蔡英文交出了一張零分成績單,選舉時更是一個字不敢提。
那麼,為何「廢死」不敢碰,卻敢碰同婚?答案也很簡單,為了選舉。
台灣有8成民眾反對廢死,根本鐵板一塊,且不分年齡層,教育程度與政治立場。然而,年輕族群卻在長期美國文化輸入的環境裡,多數接受了這個人權價值。雖然在「九合一」選舉時的公投活動上,多數民眾對同婚投下了反對票,但蔡英文之所以敢逆風推動,完全是因為當時她的聲望處與低檔,年輕人也群起反對她,蔡必須挽回這個族群。
中年人與商人都知道,年輕人最容易「衝動購買」,情感大於理智,以政治角度視之,就是最容易騙,因此蔡英文敢於甘冒得罪保守選民,與不甩公投結果的風險,推動同婚立法,以獲得支持度的基本支撐。
同婚價值議題,在台灣並不難解,因為我們沒有強烈的宗教性格,或者說,中華文化圈的宗教性格較為溫和,不至於誓死排斥,但推動仍須緩進,宜先保障同志基本權益,再進行綿長細膩的社會溝通方為上策。不過,蔡英文為一己套利,不惜躁進硬幹,其實真正受傷的還是同性戀者。
關於此,年輕人是欠缺深刻思考的,但這也很正常,因為他們尚未為人父母。
可惜「德國之聲」問的都是關乎一整個黨的大問題,如果從林靜儀的女權主義者身份切入,可以追問得更深刻,為何台灣尚存極度保守的「通姦法」,卻又覺得推動同婚法不矛盾?堅持不廢「通姦法」,算得上進步價值嗎?
換言之,從對待廢死與同婚的兩種態度,可見蔡英文執政的困境,在短時間內想拉著整個社會快速變動,必遭社會反噬。而在高度政治化的台灣,同婚不過是選票利益下的必然選擇,根本非關價值。
事實上,推動同婚確實有效黏住了年輕選民,但卻也催生了「反同政黨」,並在這次選舉裡遍地開花,而民進黨中南部大本營,選情都受到衝擊。就目前可能的分裂投票看來,顯然得利者僅蔡英文一人,而她是讓整個黨的民意代表都暴露在落選風險下以為代價,換取自身的支持度。
連獲得某大型族群支持的同婚議題都具高風險,更不用說支持者甚寡的廢死議題了。
其實,要召喚普羅大眾支持廢死,唯有發生接二連三的重大冤案,錯殺多人才有一點可能,反諷的是,台灣法官其實很不願判死刑,因此錯殺的機率也就趨近於零。這種環境等於無限期延長了廢死法案的產生。
總而言之,蔡英文執政就三個字: 顧人怨。要不是外部情勢突然變化對她有所利多,再加上蔡大比例分享總統資源與權力鞏固領導中心,綠營內部想拉她下馬的何止那幾個深綠大佬?
光看廢死議題即可明白,進步價值攏係假,有「票」才有「價值」,掌權就是進步,謝謝德媒昭告大眾的犀利佐證。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照片來源: 林靜儀臉書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