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人發生肌少症怪「它」? 北榮研究揪出三腸道細菌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肝硬化病人發生肌少症怪「它」? 北榮研究揪出三腸道細菌

肝硬化病人發生肌少症怪「它」? 北榮研究揪出三腸道細菌 9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肝硬化病人發生肌少症,關鍵可能在「腸道細菌」!台北榮總今(19)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初步發現罹患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身上,腸道細菌組成跟一般人有顯著的差異,其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顯著地比較少,有望應用於減少肌少症的發生。

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領導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研究成果發現,肝硬化病人腸道細菌的變化與肌少症的發生相關,且會影響整體預後;而只要改變腸道細菌,可望減少肌少症及併發症的發生。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

侯明志指出,人類腸胃道的細菌高達千百萬種,研究團隊是透過電腦分析5、60位病人,發現發生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跟正常人身上不一樣、失衡的菌種,特別指向「戴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三種,這些腸道細菌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進而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

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李癸汌表示,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發國家,肝硬化對於國人健康以及整體醫療資源的影響比西方國家來得更顯著。尤其,肝硬化病人臨床上常合併肌少症,而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併發症,有較高的機會需要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較高。

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沛璋說,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細菌,這些腸道細菌若是出現生態失衡,像是整體數量暴增或各種細菌的比例失調,往往會造成腸道屏障的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就比較跑到血液中,順著血流進入肝臟而誘發肝硬化的病人產生併發症。

不只如此,李沛璋指出,近期醫學研究也發現,腸道的細菌也會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腸道的細菌發生變化也可能與老年人的肌少症有關係。

儘管發現可能引發問題的菌種,但侯明志強調,後續還必須進一步進行因果關係的印證,看看失衡的菌相究竟是因還是果,而距離利用合成菌種、糞菌移植來治療,更是言之過早,且目前全世界也只在治療困難梭菌感染上有應用糞菌移植療法。

肝硬化病人發生肌少症怪「它」? 北榮研究揪出三腸道細菌 11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人力荒「新人、老鳥均創新低」 開放護理替代役能救?衛福部長這樣說

「身高變矮」才察覺不對勁! 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5人就有1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