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建交斷交50年 日本地位未定論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雁默專欄】建交斷交50年 日本地位未定論
  • 字級
【雁默專欄】建交斷交50年 日本地位未定論

雁默/自由撰稿人

9月29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建交50週年,也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50週年,半世紀以來,兩岸的對日關係跌宕起伏,今天三方各自走到了什麼位置?

簡單說,北京與日本的關係是「政冷經熱」,台北與日本的關係是「政不冷經不熱」,三方50年的糾纏結構,在政治上由華盛頓支配,在經貿上由北京調控,台灣與日本,都沒有真正的自主性。

在政治層面,北京斬不斷美日關係,在經貿層面,華盛頓斬不斷中日關係;只要中美沒有進入徹底撕破臉的局面,台日關係就脫離不了日本學界所稱的「72年體制」 —— 中日擱置台灣問題,台日間沒有政治關係,只有經貿文化的關係 —— 政治不會熱,經貿則端視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決定三方結構。

自川普執政以來中美關係急遽降溫,直到2021年開始,日本的政治外交與軍事發生重大轉變,日本學界又拋出了一個新名詞「21年體制」 —— 維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外部框架,但實質轉變為由日本與美國為首,與歐盟、印太國家共同合作,層層圍堵中國勢力的擴張。

然而,「21年體制」無法覆蓋或取代「72年體制」,因為中美並沒有徹底決裂,以致「21年體制」缺乏清晰具體的戰略與政策,日本只能「摸著美國過河」,動態調整與兩岸間的政治姿態。

關鍵在於,無論政治姿態調整幅度多大,日本在經貿上仍走自主路線,對大陸的依賴與日俱增,使中日關係形成了一種悖論,日本的政治與經貿兩條路線反而漸行漸遠。

日本的處境白話說就是,賺敵人的錢才有對抗資本。在民進黨執政後的台灣,也存在這樣的悖論,且比日本更荒謬。

既然要賺敵人的錢才有對抗資本,等於將經貿的主導性給予了敵人,這就是為何日本與台灣都想減少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賴,美國則也企圖調整這個結構。

只是,台日想與中國大陸脫鉤,即便是有限度的,現實上也根本做不到。

在美國透過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全力調整東亞供應鏈結構的這幾年,日本在華企業卻沒有多少鬆動現象,這就很能說明日本的問題了。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去年對679家在中國設分公司的日本企業(目前總數約12000家),以及對華進行大量投資的日企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3.8%的企業表示未來一兩年有計劃在日本縮減業務或撤出中國。

日企與日本政界的對華姿態截然不同,未來到底是政治影響企業,或企業影響政治,端視美國能否在周邊地區為日企找到另一條出路(市場,技術與勞力),所以才有IPEF。然而,日本政府不斷質疑IPEF誘因不足,催促美方重新加入CPTPP,則又顯示日方並不看好連持續性都有問題的IPEF。

區域經貿的現實,有效削減了日方政治反華的工具,再加上美國施壓日本擴軍,日本經濟又長期停滯,自然只能選擇賺中國錢抗中,否則連「吵架本」都沒有。

50年來,中日貿易總額增加了113倍,達到3700億美元,中國已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更令人意外的是,向來挑惕的日本買家,在美國全球性詆毀,抵制中國商品的氣氛下,日本公眾卻傾向於接受中國品牌和商品。

TikTok,電動車,華為,TCL家電等中國產品,都已打入向來不好打入的日本市場,顯示中日經貿的熱絡。由上述中企的性質來看,在新興科技產品上,日本沒跟上時代腳步,以致空出了市場缺口給中國產品。

這是日本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執政長達11年的安倍晉三,並沒有克服這個至關重要的弱點,使得當代日本陷入必須依靠中國技術,中國市場以求延命的窘境。也使得美國即便想調整供應鏈,也一再碰壁,因為在許多領域,日本已經失去了競爭力。手機產業,電腦產業,家電產業,半導體產業,甚至是護國神山的汽車產業,不是被擊敗,就是「被擊敗中」。

只要這個態勢中短期進展有限,日本就很難全方位抗中,有心也無力,更何況還不見得有心。

這是中日關係中的「日本地位未定論」,在中美競爭日益劇烈的時局下,日方始終沒找到自己的正確地位,以致在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日本往往是進退失據。

按「72年體制」,台日關係的重點在於經貿,但台灣無可能協助日本解決上述的結構問題,唯有半導體產業在美國的強制性媒合下搞一個CHIP4,想掏空台灣與韓國實力以扶植日本。

對此,日方當然張開雙臂歡迎,無奈的是,日本想復興半導體業,幾可說得從頭開始,該產業在日本早已被台韓腐蝕得差不多了,而且還是被美國搞爛的。

誠然,在美方的「鼓勵」下,台日政界正在進行50年來未有的試探性接觸,甚至在安倍生前一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鼓譟下,「日本軍事協防」台灣被台獨端上檯面熱議並引頸期待。不過,日本卻不是這麼看的。

首先,對於可能的台海衝突,日方第一個想到的是「撤僑」,第二個想到的是「美國介入,日本才可能介入」,第三個想到的是「最好不要介入」。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近日表示,日本目前把台日關係定位為「非官方的實質關係」,是「重要的夥伴和寶貴的朋友」,但未達到「盟友」的層級。並強調,日本在安全政策上的限制非常多,要日本在美國未介入的情況下協防台灣,基本上是不切實際的。這想法是「美麗的誤解」。

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認為,日本民眾對於「台灣有事」有所疑慮,認為「自衛隊出兵協助台灣」的假設不可能成立。但在戰爭發生前為求威懾而產生的各種合作是有可能的,只是不包含軍事合作。

簡言之,親日台獨的幻想很多,但對日本而言卻多屬不切實際。說白了,日本怎麼做,不是台灣說了算,甚至也不是日本說了算,而是美國說了算。日方的政經學界對第一島鏈的戰略安排,都只是橡皮圖章,美國怎麼說,日本就怎麼做,但若美方提出了窒礙難行的要求,日方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日本跟在美國後頭介入台海衝突,真正倒大楣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

台日關係這50年來的發展有限,即便是這兩年,雙方關係的天花板並沒有明顯改變,只有日本右翼政客跳得歡,但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擴軍,以及國家正常化,可不是協防台灣。

只是,在美國的反華需求下,日本明知是坑也得跳,甚至有時只是做做往下跳的樣子,幫腔有餘,作為不足。以致從台灣角度看台日關係,也是「日本地位未定論」,真有事的時候,日方到底處於什麼地位,現在根本看不出來,因為日方也正惶惑中。

建交斷交50年,對兩岸而言,日本地位未定。說到底,原因在於日本沒有自主性,實力也在下降,前景又不被看好,解放軍在眼前,俄軍在背後,朝鮮半島也不是朋友,日本有點動彈不得,也抓不到萬全的立足點。

因為統一教問題,日本執政黨正遭到人民的鄙視,岸田首相民調支持度底破四成。雖未來幾年已無選舉,政權不至於倒台,但日本與台灣不一樣,政客還有基本的恥感,因此輿論尚能制約政治,致使現在的內閣不敢推出太刺激的政策,以免被民間重複圍剿。

北京與日本的50週年,冷冷清清,台北與日本的50週年,在安倍死後,也陷入懸疑,今年對各方而言,都缺乏亢奮的背景。未來三方關係恐多磨難,而現在,日本地位未定。

圖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雁默專欄】笑死,內政部文革楊丞琳

【雁默專欄】「民主豬仔」誰能救?誰能判?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