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溢誠/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
許智超/臺灣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
經濟結構的轉型是歷任政府念茲在茲的政策,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卻是舊酒裝新瓶。
90年代臺灣為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工作,希望拉攏東南亞國家與國際社會的政治支持,避免經濟傾斜中國大陸,鼓勵企業前往東南亞投資,但台商受到東南亞金融風暴與其他不確定因素影響,大都鎩羽而歸。
分析個中原因,南向政策無論在國民黨抑或民進黨執政,旨在政策調整、計畫干預臺灣過度依賴大陸市場,但南向政策的政治意涵與經貿雙軌齊下的策略,卻也是反向過度逃避國際政治現實與市場自由。
另一方面,業界質疑與反對「新南向政策」的聲浪不斷,上海台協常務副會長胡興中,對近來到東南亞發展的台商抱持保留態度,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簡稱台企聯)發言人葉惠德表示,當年政府「戒急用忍」的南向政策甚少成功案例,反倒是同期「西進」大陸的台商,為兩岸經濟網路打下發展基礎。
但伴隨恐中、反中、拒中運動越演越烈,經貿合作逐漸暫緩,如《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其下一案為中信金與陸企的證券合資案,原是兩岸金融合作最重要的突破,卻因金管會礙于尚無整體政策的優惠措施(涉及《兩岸服貿協議》)等因素不願放行,台澎金馬畫地自限之舉令人惋惜。
回顧國內反應,高雄市永安區漁會總幹事黃鶯表示,南部很多漁民十分擔憂生計會受到兩岸因素影響,屏東縣林邊區漁會總幹事陳忠敏則認為,大陸的養殖技術日新月異,新政府應當謹慎處理兩岸經濟與經貿活動才能共創雙贏。
假若產學合作與內部升級的配套措施,依然付諸闕如,新南向政策可預期仍將功敗垂成,何況蔡英文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積極加入由美國為主導的TPP,如今為了瘦肉金美豬開放問題,島內已鬧得不可開交,豬農、婦團為生計與食安問題鎮日上街頭抗議。
RCEP東協加一,基本上乃以大陸馬首是瞻,無可避免必須務實面對大陸市場,否則僅是為政治目的服務、違反經濟規律與自由,即使政策調控,轉向東南亞,亦無法如其言「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
新聞照來源 www.linked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