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綜合報導
每隔幾年,網路上就會出現幾篇比較中國與台灣行動支付趨勢的文章,有些文章褒揚中國的迅速發展,有些文章則點出中國其實是不得不發展行動支付。不過,中國的行動支付現在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支付環境與台灣有何不同?會不會也有缺點?《CNEWS匯流新聞網》帶你來解析!
2017年中國行動支付人口突破5億用戶
根據網路女王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最新的網路趨勢報告,中國目前仍是行動支付領域的龍頭,並且成長迅猛,2017年,中國行動支付用戶正式突破5億人,與前(2016)年相比增長209%,由第三方支付業者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壟斷市場。
▲中國行動支付市佔率如右圖所示,目前仍由支付寶(AliPay)拿下54%的市場、微信支付(WeChat Pay)則拿下38%,二者合計92%遙遙領先其他業者。/KPCB
中國行動支付發展迅速人人皆知,更有不少中國觀光客來台時對支付寶不完全普及、使用現金交易感到不習慣,日前還發生中國遊客因為把身上台幣花光,想向台灣民眾借錢,日後再以支付寶「還錢」,引起台灣與中國網友們廣大討論。
究竟台灣與中國的支付環境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台灣真的在行動支付大大落後中國嗎?透過以下這5點,來看中國與台灣在環境文化差異下孕育出的不同結果。
支付環境這5點 台灣、中國大不同
1. 超商、ATM覆蓋率
台灣超商密度全球第二,僅次南韓,2017年底已達1萬622家;而在超商店員的十八般武藝裡,就包含了各種繳費,例如:水電、瓦斯、信用卡、電話費等,台灣民眾皆可在距離不遠的超商完成,加上密度全球第一的ATM,讓台灣人無論日常繳費、領鈔都不成問題。
▲便利超商是台灣人習慣的日常風景,平均每2211人就有一家。/ Tianmu peter CC BY 3.0
一名自稱台幹的PTT網友日前發文指出,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中國,水電費、手機費等日常生活費用都需要「預繳」,雖然會產生信用額度,但若餘額全無,就會被直接切斷;除了繳費問題之外,該名網友也指出,中國各地的ATM經常會發生「吃卡」情形,除了吃卡之外,還有以下第2個問題。
2. 紙幣汙損、假鈔問題嚴重+紙鈔、零錢設計不甚理想
再來便是中國的紙幣汙損與嚴重的假鈔問題。事實上,除了觀光客手中拿到的新鈔,中國流通的紙鈔通常都有破損,或者髒汙到難以辨識的問題,為了應付此問題,即使是小商店,也備有驗鈔機。該名PTT網友就指出,有時就算提領了現金,還可能領到假鈔,需要自備驗鈔筆。
▲中國紙鈔最大面額100圓。
加上目前在中國流通的鈔票有「1角」、「5角」、「1圓」、「5圓」、「10圓」、「20圓」、「50圓」以及「100圓」;流通硬幣則有「1分」、「2分」、「5分」、「1角」、「5角」、「1圓」,其中可以發現1角、5角、1圓既有紙鈔又有硬幣,在紙鈔與零錢的設計上不甚理想,民眾無論是在使用或攜帶上都不方便。
3. 跨行、跨城市提款手續費高
在中國若要跨行提款,需要有銀聯功能的提款卡,且跨行提款還區分「跨銀行」、「跨城市」,不同城市、不同銀行則需要按照交易額百分比收取手續費,以上三點不同,促成了中國民眾趨向行動支付的近因。
4. 中國信用文化不牢固VS 台灣人最愛信用卡
若從遠因來看,《CNEWS匯流新聞網》曾專訪之初創投(AppWorks)創辦合夥人林之晨(Jamie),他指出,台灣行動支付的確「大大落後」中國,但中國也有遠遠不及台灣的一點,那就是台灣是個「信用社會」。
什麼是信用社會?林之晨解釋,當台灣消費者在支付的時候,大概有60%至70%都是「用我們的信用在支付的」,也就是「信用卡」──所以台灣不需要預先將錢儲值在這一個帳戶裡,也不需要在交易過程中先驗證我們在這個帳戶中有錢,「只要有信用,我們就可以去消費。」
林之晨指出,雖然中國在支付的「行動化」上發展得比台灣快,卻不是一個信用社會,更在發展信用社會體系上遠遠不及台灣。
事實上,市場研調機構eMarketer曾指出,中國的行動支付之所以迅速發展,是由於它的「後發優勢」,因為沒有牢固的信用卡文化,反而能快速地從現金支付跳躍至行動支付階段。
5. 中國銀聯卡、綁定手機門號 對外國遊客相對不友善
此外,若讀者們有赴中國旅遊的經驗,應該曾發現在中國因為行動支付發達,使用現金反而會帶來不便,對於國外觀光客而言,這也是便利生活的進入門檻。
▲彭博社記者指出,中國的行動支付環境對外籍人士而言並不友善。
若要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使用者必須要有中國銀聯卡、手機門號,大部分觀光客可能會因為繁瑣的申請程序打消念頭,但卻又會在被行動支付壟斷的場所感到不便,例如:要攔車時路上的車可能都已被叫車軟體預約,但要註冊叫車軟體,又必須要有當地的手機號碼。
台灣行動支付發展現況:台灣人還是愛現金、卡片
說完上述幾點,讀者可能會發現,因為支付環境以及人口眾多、城鄉差距等眾多因素,與其他國家比較起來,中國的行動支付發展永遠是第一,就連日本、美國等高度發展的國家也望塵莫及。
根據今年1月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執行「行動支付大調查」發現,雖然台灣行動支付比例(13.7%)較去年(4.8%)明顯提升,但現金(71.3%)與卡片(71.3%)仍是主要支付方式。
美國與北歐國家(挪威、瑞典、丹麥……)則是以塑膠卡片為支付大宗:美國實體卡片(信用卡、簽帳卡)使用率仍在持續增加;逐漸邁入無現金社會的北歐,行動支付趨勢正乘著當地原本使用信用卡的支付習慣迅速崛起。
詳情請看▶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二)用手機嗶一下付錢?台灣人還是愛現金、信用卡
台灣的鄰近國──日本,對於登陸日本境內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興趣缺缺。這可能是由於民眾對於攜帶現金出門並無安全上的顧慮(2017年日本犯罪數創下戰後新低),加上重視消費隱私的個性,以及該國立法的嚴謹性,讓行動支付未在日本得到迅速發展。
別急著羨慕中國?台灣行動支付發展「的確還缺這3點」
雖然行動支付發展與支付環境以及一國國民的消費習慣、金錢觀念等脫不了關係,但台灣的行動支付若真要發展,其實還缺了「使用體驗」、「通路」以及「競爭版圖的確立」。
在台灣,行動支付龍頭「LINE Pay」、「街口支付」的使用體驗,對於年輕人而言可能不成問題,但若要普及到爸媽長輩都能使用,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即使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LINE Pay,也不乏遭使用者批評支付過程太過繁瑣。
再來,則是通路尚未鋪開的問題。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資料,「便利商店」是台灣用戶最常使用行動支付的場域。
除了便利商店以外,在其他場所,例如量販賣場或餐廳使用行動支付時,還是會發生店員不會操作的情形,街口支付CEO胡亦嘉就形容,這其實就是最糟糕的用戶體驗。
最後,台灣行動支付業者百花齊放,但除了LINE Pay、街口支付以及國際三大Pay,其他行動支付的方案不是使用率低,就是使用者評價不高,台灣行動支付的競爭版圖還沒確立,要說台灣行動支付普及言之尚早。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預測,到了2020年,全台行動支付主流玩家會剩下3家至5家,市場上目前有LINE Pay、街口支付,後頭更有來勢洶洶的PChome,經過2年廝殺,市場上會剩下誰?台灣能不能在2025年達到行動支付普及率90%的目標?只能說業者得各自努力,加速轉換台灣人的消費習慣了。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二):用手機嗶一下付錢?台灣人還是愛現金、信用卡
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一):LINE Pay、街口支付兩虎相爭,PChome後來居上?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Flickr / Ged Carroll CC BY 2.0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