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儀AI把脈 中醫也科學 - 匯流新聞網

INFORMATION

脈診儀AI把脈 中醫也科學
脈診儀AI把脈 中醫也科學

匯流新聞網 陳啟仁 / 綜合報導

傳統中醫以(望、聞、問、切)四診,做為診斷疾病的方法,尤其脈診(把脈)不僅是中醫獨特的診病方法,更是中醫辨症論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但由於脈象千變萬化、因病而異,診斷上易受限於中醫師個人的經驗與主觀認知差異,造成許多人對中醫的脈診仍存有疑慮。

目前中醫的使用率並不普及,主要因為中醫缺乏客觀、精準的數據,中國醫藥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醫藥研究中心主任顏宏融即指出,目前國內中醫的使用率,成人約佔30%,孩童約佔22%,其中以北部或中部的民眾為居多,可見一般大眾對中醫的治療方式仍較不信任。

20171019a08a01

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透過機器輔助,脈診的客觀化、數據化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亞益生醫科技總經理杜長宏指出,過去中醫師把脈,是以三根手指頭(食指、中指、無名指)放在病患手腕橈股動脈上,施以不同的壓力,用手指去感受血管的彈性及壓力狀態。而所謂「脈診儀」,即是模擬把脈的原理,先運用儀器為患者把脈,將中醫脈絡的生理訊號轉換為微電子訊號,透過擷取與重建的技術,將真實的生理訊號數據化、圖形化(中醫28種脈象辨識),再配合西方醫學的心電圖整合於顯示屏幕上,透過精密的電子儀器與軟體數據分析技術,大幅提升把脈之信效度,並達到中醫科學的目的。脈診儀除了能記錄病患的脈象與波形外,也有助建立脈象的資料庫,對醫師後續在病症的判斷上,有很大的幫助。

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所博士吳彥儒進一步說明,弱人工智慧時代運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讓機器可以像人一樣,從累積的經驗中得到規律,進而達到學習、預測結果的目標。以脈診儀的應用來說,先是將病患的脈象數據輸入,再透過已標準化的模型進行判斷、比對,搭配其他資料數據如舌診指標圖、聲紋指標圖、患者生活作息資訊等,達到快速判別,或甚至預測病症的目標。

20171019a08a02

亞益生醫科技總經理杜長宏表示,公司於2010年即取得兩岸第一張中醫脈診儀FDA字號,目前在台灣教學級醫院市佔率超過95%,已成為專業中醫診療設備研發製造商。亞益生醫第二代脈診儀,在台灣教學級醫院中醫部已均有配置使用,並取得TFDA字號。而目前研發製造的第三代脈診儀已取得GMP認證,預計明年第一季即可取得TFDA字號。未來,除了希望能將脈診儀於台灣及中國中醫醫療市場普及化,並協助中醫診療科學化、數據化外,也希望能透過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出更多不同領域的大數據應用,如:舌診儀、聞診儀、臨床問診軟體系統等,藉由全面科學化的四診分析,協助中醫在診療過程中能有更精準的判斷。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照片來源:台灣中醫臨床技能學會提供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