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威/電商專家
一直以來,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使用習慣時常會被帶到新產品使用上,因此在設計一個新的產品時,或甚至是在電商平台上架一款新的相同類型產品時,是否需要考慮使用者的習慣?還是選擇在這類相似的產品當中,改選擇更創新、有新功能的商品?
會有這樣的想法產生,是因為過往我有為客戶架設網站並進駐電商帶營運的經驗。以架設電子商城為例,有人會選擇遵守消費者習慣,而有些人卻提倡創新產品。所有的電商都會掌握典型的行為分析包括了留存分析、轉化分析、使用者路徑分析等,以及基礎的用戶分群分眾。這些功能若都能沈澱並在平臺上產品化,將能大大提高企業對行為數據分析的效率和覆蓋用戶的廣度。
是遵守消費者習慣?還是選擇需求再創新?
現代人,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使用網路上的產品,而且產品大多五花八門,不過有個現象很有趣,一般人即使在接觸一款新產品時,大多還是抱持著既定印象去體驗和使用商品,這也就產生了往往會用比較的方式,認為同類型的產品就該每個功能都具備,如果不具備這些功能就代表這是一款品質不佳或者是沒有任何突破的產品,所以沒有必要選購,卻忽略了每樣產品的應用場景可能不盡相同,又或者是標的消費者不同。
這也該回歸我們設計產品的過程,最終給到使用者使用的產品是否能夠一再被運用,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可利用性(使用性)。大部分來說,如果一款使用性極低的商品在電商或是實體店面上架,更代表使用者和市場都是難以接受的產品,不但不會聚集體驗型的客戶,企業如果時常上架使用性低的商品,將面臨客戶流失。
基於這樣的現象,究竟企業要遵循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永遠只提供使用性高的產品,還是該力求突破,讓消費者習慣快速更迭的市場充滿無限可能?另外,如果企業依循過往的習慣順應消費者,難道這樣消費者就永遠接受企業的新產品嗎?
先有產品上市,才會後有消費者習慣
事實上,造成產品成效不彰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產品即便擁有大量的使用者,但囿限於資本而無發將使用者需求變現,甚至被更大規模的集團併購後,原本主力的商品卻成為附屬的商品。但依據觀察,產品的成功與否,從沒有建立於順應消費者習慣。舉例來說,在2009年時,Facebook隨即在臺灣產生一陣風潮,我們開始了解原來遊戲可以應用實際的場景(例如:種菜、水族箱養魚等),我們逐漸習慣,且期待其他遊戲也能朝這樣的流行推陳出新;又或者是,當Podcast引入臺灣市場時,除了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之外,SoundOn等音頻服務也如雨後春筍般竄出,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新節目),更從零到有的培養新的用戶以及建立他們的收聽習慣。
分析結果和產品都應該符應當下消費者的需求
所以我要說的是:能夠獲得消費者青睞的設計方案或是產品,它必然在某些條件中能夠對消費者行為產生影響,而且無論時間多長,消費者終究會養成習慣去適應。而倘若企業如果設計出無法影響使用者行為的產品,過程中被淘汰除的可能性極大,先別說無法成為持續性的用戶習慣,事實上,這樣的產品不會在市場中上線。尤其在電商圈,大多企業會優先以電商作為品牌打入市場的第一步。
因此,單純的迎合使用者習慣也意味著企業對於自身產品的理解相當欠缺,有失專業,也或許與品牌價值背道而馳。也就是說,消費者習慣並不是一個分析結果,企業思考的層面不該是「消費者會不會習慣和適應產品」,而是將產品優化成符合消費者需求。
新聞照來源: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林克威專欄】直播帶貨新潮流 直播除了導流銷售商品以外 也能帶入知識?
【林克威專欄】全球Podcast崛起 行銷也可以有聲 用Podcast打造你的另類行銷模式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