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自由撰稿人
無論2020年蔡英文是否連任,兩岸都須面對ECFA是續是斷的問題。這個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其實從來沒有完成正式簽署,如同一座只架設好鋼樑的橋,只有少數產業能通行。饒是如此,近十年來,台灣方面也因此節省了超過2000億台幣的關稅,而根據WTO的規定,這個先期協議的壽命只到2020年。
在連續斷交兩國後,蔡英文的「國安會」為防選情不穩,以公開專案報告的方式打預防針,指大陸將採取若干手段影響大選,在所謂「窒息性經濟施壓」的措施裡最引人矚目的是 —— 大陸可能在選前威脅終止ECFA。
這份報告雖然飽含宣傳性質,不過,若將其看成蔡英文連任後的兩岸情勢評估,倒也具有參考價值。自郭台銘棄選後,選情漸趨無聊,真正有意思的看點,是選後兩岸關係的可能發展,而ECFA,正是明年的暑期檔大戲。
當前的ECFA,只是一個過渡性協議,根據WTO規定,有效期為十年,若在此期間兩岸沒有完成正式的「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則於2020年九月自動失效。即便兩岸都沒有對ECFA的延續公開表示意見,其他WTO的會員國也會提出質疑,強迫終止兩岸的經貿互惠,以增強自己在中國市場的經貿優勢。
也就是說,ECFA沒有「斷」的問題,只有要不要延續的問題,而自然中斷不必協商,延續才需要兩岸重啟經貿談判。
在野黨質詢執政黨,ECFA若中斷,每年將消失約220億台幣關稅減讓優惠,怎麼辦?執政黨回答,ECFA不太可能說斷就斷,「台灣製」不可替代,招牌閃亮,且目前也沒收到書面通知,就算終止,影響外貿佔比只有約5%,且集中在石化業。
簡單說,這回答就是: 不至於,就算至於,也還好。
是嗎?讓我們心平氣和地將這圖像拼湊得完整點。
2018年台灣出口金額約3359億美元,ECFA項目(539項)出口約236億美元,佔比約為7%。看數字,確實不夠驚悚,但受衝擊的是農產品,石化,紡織,金屬,機械等傳統產業,從技術與規模的視角來看,可不能與台灣高科技業的地位相比,因此更需FTA確保自己的兢爭力不受關稅干擾。而ECFA是目前台灣最具經濟效益的FTA,事實騙不了人。
十年來,台灣內部關於ECFA利弊的討論,絕大部分是無意義的政治口水,任何FTA,本來先天就存在得失,揪著細節唱衰,何患無辭?因此要檢驗ECFA對台灣是好是壞,最直觀的角度就是,一路嫌棄ECFA的民進黨與其附隨組織,在完全執政後是否毅然決然單方面毀棄之?答案顯而易見,ECFA在蔡英文執政後,健康完整地活到現在,誰也不敢動它。
口嫌體正直,當道後靠著ECFA悶聲發大財的,正是一路唱衰的同一批人。
可能受創石化,紡織與機械產業
ECFA在民進黨鋪天蓋地抹黑為「過度依靠大陸」,「政治讓利不可靠」的話柄下,台灣石化業龍頭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說得最好:只要求有同樣的競爭條件,ECFA並不會使我們更依賴大陸。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對產業而言,FTA真正的意義是「同樣的競爭條件」,非關依賴也非關讓利。況且,以產業根留台灣的視角看來,ECFA對產業是吸力,而非推力。只要排除關稅障礙,王文淵將產品從台灣麥寮運貨到上海,比從寧波運到上海更近。
對石化業而言,品質不是最重要的考量,競爭力重點在於交期與成本,因此關稅的高低影響甚巨。
台塑是一個國際集團,若ECFA中斷,對石化業確實有傷,但還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因為他們還能在台灣以外的地方找更妥善的棲身之處。換言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而重量級企業家王文淵,可能因此對台灣政治的批評,才是蔡英文難以承受之重。
王文淵的態度為何重要?因為受惠於ECFA的紡織業,也是半石化業。
台灣的紡織業是夕陽工業,12年來產值縮水16%,從業人員也只有13.3萬。產業結構因外移而形成了中上游極大,下游成衣業極度萎縮的狀態。不過,紡織業仍為台灣第四大貿易順差產業,出口金額約100億美元,布料為最大宗。
在今年的台北紡織展上,王文淵悲觀看待景氣,今年不好,明年更糟,這看法還不包含ECFA可能中斷的負面影響。以追求高技術門檻的上游紡織發展來看,原料價揚已是危機,若加上關稅干擾,就面臨不斷墊高的成本,外移壓力也就更重。
機械,亦是台灣高度依賴出口的產業(六成),以中階產品為主力。ECFA對此產業的幫助,是在大陸扶植本土業者往高階移動,因此青睞高階機械產品進口的環境下,讓台灣中階產品能維持出口優勢。同時,這也是一個阻止產業鏈外移的案例。
從2015年到2018年,機械出口年年成長,但因中美貿易戰影響,出口大陸銷量衰退,2019年已呈現負成長,顯見ECFA對機械產業的重要性。
簡言之,全球景氣悲觀下,ECFA中斷對以上傳統產業是雙重衝擊,外移壓力增高,而且是全產業鏈共同要面對的問題,不是數據上顯示的那麼簡單。
石化,紡織,機械產業還能逃出生天,農漁業者卻是跑不了的。
重中之重,農漁業的衝擊
在539項早收清單裡,石化產業利用率超過50%,其他產業多在45%以下,唯有農漁產品利用率高達84%,可見ECFA對台灣的重中之重就是農漁產業。
ECFA農漁產品只有18項,但實際上零關稅的卻有34項,早收清單裡多為經濟價值較高的水果,花卉,生鮮,非清單內的水果出口量更大,如鳳梨,釋迦,蓮霧。換言之,如果ECFA中斷代表兩岸轉向對抗,則農漁產業受害範圍還高於ECFA涵蓋面,由於利用率高,遭波及的農漁民數量恐也高過石化業與紡織業。
農漁業沒有台塑這種規模的企業,在346家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廠商中,70%來自中南部,95%屬於中小企業,產業鏈員工多屬中低收入群,也就是俗稱的「三中」產業。正因如此,農漁民的聲音足堪代表中下階層,他們對生計的感受,深深影響執政者的聲望,只要農漁民一叫,政客就要說「是」,若以對付在野黨的方式向農民噴口水,結果就是「九合一」那般的慘況。
是不是?情況有點類似美國農民與川普的關係。因此ECFA將農產品劃為重點,當然有政治考量,兩岸執政者也都當然特別優待之。農漁民對ECFA的態度是,有很好,但不能都賣到同一個地方。特別是那些外銷至大陸幾乎占出口全部的鳳梨,釋迦,蓮霧,農民都希望分散風險。然而,蔡英文並沒有本事複製另一個ECFA,協助產品賣到大陸以外的地方,有則皆為一時的訂單,談不上永續。
由於民進黨執政基礎很大一部分來自「三中」選民的支持,因此ECFA中斷足以動搖蔡英文的適任度,情況類似川普。
根據農委會統計,2018年台灣農產品出口至大陸金額為12.7億美元,成長率23.2%,再創歷史新高。此一事實大為執政黨所利用,稱兩岸關係緊張,也不影響產品銷至大陸,因為台灣貨就是好,大陸不得不買。
關於ECFA對農產品的利多,與協議生效的第一年(2010年)相較,2018年出口至大陸(含香港)成長1.61倍,在早收清單裡的項目成長1.99倍,非早收農產品成長1.37倍。數據事實俱在,備受民進黨嫌棄的ECFA,其實反映了兩岸經貿制度化安排的重要性。
有些人,有些事,存在的時候嫌棄,消失的時候喊痛,ECFA就是這麼一種存在。
結語
想不出任何理由,若蔡英文連任,大陸還會主動找台灣談判續杯,ECFA不斷才算奇怪。執政黨永遠說得動聽,這個沒了也好,找下一個來補。問題是眼高手低,政治實力不足,經濟實力也不夠,斷開大陸,拿什麼與其他國家簽FTA?
鑰匙在大陸手裡,「討厭共產黨」喊再大聲,也成不了事。
RCEP即將在明年完成簽署,這一區域的會員國佔台灣對外貿易六成,屆時台灣經貿孤懸於東亞,產業與資金外移便是大勢所趨。經濟最誠實,搞不好經濟,拿什麼「價值」哄騙選民都會失效。
台灣奔向「菲律賓化」,愈來愈明顯,而菲律賓正在迎頭趕上。
中美貿易紛爭愈惡化,ECFA對台灣就愈重要,它不是票房保證,但卻是基本票房。ECFA中斷,「不至於」嗎?這份阿Q自信還真不知打哪兒來的。
明年,就見真章。
照片來源:Unsplash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