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遷都論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投書】遷都論
【投書】遷都論

姬龍仁/網路賣場負責人

「遷都」是一個屆臨選舉便赫然浮出的議題,不管是遷都與否或遷都何址都搶盡版面。然而現代國際社會中,曾遷都的國家日趨寥寥可數,也顯示出遷都茲事體大,各國無不慎重的真諦。

遷都的理由可歸納為兩種,一是國防需求,首都距離邊境過近或不利防守因此遷都,一則是經濟考量,志在透過遷都開發內陸或發展遲緩地區。

國防的理由奠基於戰略安全,有時是不得不為之,但地域開發卻是政策選擇,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甚鉅,不得不慎。

求學時經濟學課堂上曾讀到「凱因斯主義」,當時驚為天人,凱因斯主張政府在經濟蕭條時擴張財政支出與運用貨幣政策,注入「活水」,讓經濟動起來後,之前造成的政府赤字自然迎刃而解。

凱因斯的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會死(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更是切中要點,讓人感受到大有為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的「無所不能」,根本是能解決經濟發展遲緩的靈丹妙藥。

但年長後便知道凱因斯主義仍然無法徹底解決資本主義的流弊,赤字財政政策也有其資本主義景氣週期性循環的時代背景。

只是擴大財政支出,採取大規模的公共建設還是無時無刻在「誘惑」著各國政府,畢竟短期資本投入造就的經濟榮景誰不心動,甚至得以在四年一度的選戰中立竿見影,「既然我們都會死」,債務陷阱就讓他「債留子孫」吧。

綜上所述,台灣的遷都議題實在不應在政府財政舉債瀕臨上限時貿然進行。

再者,以國際標準來看,台灣的直轄市幅員其實也過小,日本東京都為台北市10倍大,中國北京市更達北市60倍規模,若比照上述規格調整台灣城市,遷都也不過從一城遷到隔壁而已。

再看國際案例,緬甸自最大城市仰光,以開發中部為名遷都至「內比都」,新都迄今連外交使館都拖延進駐,人煙稀少,甚至知道緬甸遷都的外國人士都不多,僅讓掌握「內線」的軍政府家屬炒作內比都地皮得利而已。

而與我國國情最相近的韓國,同樣因總統為選舉地域考量,打造新都「世宗特別自治市」,將除青瓦台與國會外大部分機關遷往世宗市,結果政治中心一分為二,反讓政府官員疲於奔命,拖垮行政效率,而世宗市本身也無法吸引投資,仍舊是座蕞爾小城。

由此可見,台中市府所云:「首都減壓、國會先行」,並提出烏日成功嶺、高鐵台中車站細部計畫區、烏日火車站前兵工整備中心等方案,做為立法院遷址的選擇,一是不合時宜,二是陷入上述迷思,一旦貿然遷都,即便只是立法院先至,只要想到質詢期間,各部會人仰馬翻,國會聯絡人分身乏術的情形就可略知成敗一二。且大台北足堪產官學界交流,對行政效能可有所鞏固,貿然分離,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且「脅迫」公務員搬遷新都不一定能成,不是要求公務宿舍,便是直接高鐵月票來回。更甚者,遷都議題同樣極可能淪為投資客炒作地皮的訴求,仍未能達成發展中部的核心目標。

台灣的整體實力只需要一座首都,而台中當然是中部「首善之都」,但不見得要追求成為行政中心,台中必然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如雲林縣不正以農業首都為職志。遷都之舉,無論就政治經濟兩方面考量,選戰操作的意味過濃,還是必須回歸基本面,從長計議方是國家之福。

新聞照來源:PXHERE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