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黃靖麟/海洋政策建言:以循環經濟思維與國際合作解決海洋污染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名家論壇】黃靖麟/海洋政策建言:以循環經濟思維與國際合作解決海洋污染
【名家論壇】黃靖麟/海洋政策建言:以循環經濟思維與國際合作解決海洋污染

黃靖麟 /宜蘭大學博雅通識中心副教授

陸地污染隨時有人注意,但是海洋污染卻少人聞問,2019年5月21日《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令筆者關注,報導說維特.維斯柯夫(VictorVescovo)在一次下潛至10927公尺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Trench)底部時發現了一個塑膠袋與糖果紙。在那個地球深處有很多生物棲息在那裡,科學家卻發現馬里亞納在內的六個深海溝中的端腳類(amphipod)動物都攝食過微塑膠(microplastic)。

該雜誌更指出,除了深海的塑膠污染外,2018年3月發表的研究發現,被拋棄的漁具的塑膠污染,面積已經超過2個德州,漂浮在夏威夷與加州之間長達1千3百多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此也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成立的垃圾島共和國所在地。為了讓世人注目,他在2017年9月向聯合國提出申請垃圾島成為全世界第196個獨立國,並推出了自己的護照郵票及錢幣。高爾也因此成為垃圾島共和國的第一位公民。另外,《天下雜誌》在2018年8月的報導指出,塑膠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浩劫讓許多海洋動物因誤食塑膠而死,根據海洋保護協會在2017年的報告,「印尼、中國、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丟入海洋的塑膠,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加總還要多。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極地曙光號在南極的調查,確認了海水、雪和冰都有微塑膠存在,而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 Arthur Foundation)更預判在30年內,海洋中的塑膠就會比魚還要多。由於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發展並大量拋棄塑膠廢棄物,這使海洋塑膠污染有超過80%來自亞洲,東協生物多樣性中心行政主任林(Theresa Mundita S. Lim)認為,海洋垃圾危機不是單一國家能夠處理,因為海洋垃圾會跨越政治邊界。

有研究指出,此海洋垃圾對海洋造成了每年130億美元的傷害。海洋污染嚴重,卻也未見那個國家積極處理海洋垃圾問題,但是24歲的荷蘭發明家斯萊特Boyan Slat注意到這個問題,並於2013年成立The Ocean Cleanup的非營利組織,通過眾籌募集數百萬美元後,預計以22年時間清除全球90%海洋垃圾。

我國新設立的海洋委員會也注意到海洋污染問題,其所屬的三級機關「海洋保育署」在組織願景中以107年為海洋保育元年視「潔淨海水(CleanWater)」、「健康棲地(HealthHabitat)」、「永續資源(SustainableResource)」為目標。

同時以「客觀且持續性的科學基礎」、「資訊公開」、「與公私部門合作」等三項基本原則,檢視臺灣海洋環境與生物的變化,利用科技與群眾參與,建立海洋保育與國人的連結。然而過了一年,我們從官網訊息來看,除了例行的業務外,似乎未有相當的政策公佈,也剛好藉此角提出下列三項政策建言。

首先,應以循環經濟思考海洋保育:根據行政院2018年11月29日所核定新臺幣960萬的《海洋保育計畫》只重視保育卻缺乏循環經濟概念此殊為可惜,無法藉此獲得雞生蛋蛋又能生雞,循環不息的遺憾。

2017年11月15日經濟部曾經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特邀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演講,探討全球循環經濟發展概況及趨勢Circular Economy in General and a Brief Snippet of the India Report就提供了很好的概念,因此或可從經濟的角度出發,思索保育問題,如此才能廣邀私部門參與,從保育當中謀求經濟利益,如此一來海洋產生經濟利益,利益又灌注為海洋保育,如此海洋保育才能獲得落實。再者,應以國際合作思考海洋保育:截至本(2019)年(5)月(27)日海洋保育署的短中長期施政計畫尚未填入仍然空白,因此建議應該以國際合作來思考計畫。第一個國際合作,當東協認為海洋污染是跨國問題時,我們可以配合新南向政策,以我國環保經驗協助東協各國進行塑膠廢棄物管制事宜。

第二個則是透過大學與研究機構共同參與荷蘭發明家斯萊特BoyanSlat的The Ocean Cleanup非營利組織的「海洋清潔計畫」。這個好處在於,除了技術學習與增長外,同時提升了臺灣的國際影響力。

第三,把握130億美元的商機:危機可能是個商機,前述研究提到海洋污染達到130億美元的傷害,換句話說也是商機的所在。因此海洋委員會應該透過政策網絡系統,以「賺大錢」的角度,建構公私部門聯盟,共同思考如何再利用海上垃圾的商機。

2020總統大選已經進入群雄並起的時刻,擬參選人都會提出各種政見,以吸引目光,環保與能源肯定是眾所矚目,只是這個環保只有專指有人住的陸地,卻少有人關懷我們的海洋,此點令筆者頗以為憾。尤其臺灣因為兩岸關係,而缺乏正式國際關係連結管道,例如:臺灣在WHA大會被排斥的情形,著實令人感慨。

倘若,臺灣的海洋政策能整合了國際發展、科技文教、海域安全、海洋資源等專業事項引起世界共鳴,那麼透過海洋政策而與世界連結,除了對人類生存有所貢獻外,或者能為臺灣創造另外一個經濟發展與國際舞台的空間。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名家論壇】黃靖麟/臺鐵的五項修練:借鏡美國鐵道公司,發展學習型組織,從浴火中成長 

【名家論壇】黃靖麟/拯救臺鐵:唯有全員學習 找回職志熱忱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