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疾管署今(7)日指出,該名新生女嬰的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女嬰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而媽媽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懷疑是禍首。
根據疾管署資料,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已累計有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略高於2020年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不過,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並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其中最年幼者,就是今日公布的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女嬰兒。而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以來,國內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者占93%。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個案媽媽是在4月中出現有發燒、倦怠跟肚子痛的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跟發炎指數升高,且胎心音異常,住院隔天立即剖腹生產,女嬰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母女都證實感染李斯特菌,所幸兩人都在住院2週後康復出院。
林詠青說,經疫情調查瞭解,個案媽媽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不過,李斯特菌潛伏期較長,為3至70天,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
林詠青指出,感染李斯特菌後,嚴重程度視感染者的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
疾管署提醒,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要注意的是,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出大包!思覺失調症占8成用藥驚傳「混入他藥」 全台178萬顆回收
上萬公斤日本「冷凍烏魚子」爆致癌禁藥! 日本鮮草莓也被逮農藥違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