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隨著本土疫情趨緩,國內防疫警戒已經從三級降回二級,各種活動及場域陸續恢復開放,不少人已經習以為常的「居家辦公」生活型態也喊卡,但一想到要回辦公室就生理、心理全面性抗拒?萌生「不想上班」的念頭嗎?如果你也是這一類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的人,臨床心理師建議,不妨利用4撇步找回生活步調。
今年19歲的吳先生,本身有社交焦慮傾向,在這一波長達2個月的疫情爆發後,長時間退縮在家中上網,不僅作息不規律,與家人的衝突更大幅增加,如今疫情趨緩,想到要再度出門與人互動、回到較快速的生活步調,便感到十分焦慮,只好求助心理諮商門診。
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表示,以居家辦公、居家上班為例,「解封後仍須持續的防疫工作」、「生活步調回到以往的規律與緊湊」、「人際互動的增加」以及「彌補防疫期間累積的工作」都是之前在家上班民眾可能的壓力源。
畢竟歷經2個月的居家生活之後,潘奕瑄說,得知要返回公司辦公的當下,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一定是「不想上班」,因為在家上班的環境遠比公司來的輕鬆、自由,因此心情調適非常重要。
事實上,國外研究已指出,像2020年12月美國疫情嚴重時,約有42%的人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相較疫情前的11%,增加近3倍;而英國出現相關症狀的人,也在疫情爆發後,增加將近1倍。
潘奕瑄指出,疫情帶給人們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而今疫情趨緩,台灣逐步放寬防疫準則,上班族取消居家辦公、學生返回校園、餐廳開放內用,但是久居家中後,人潮、應酬邀約與正常上下班的生活都可能造成部分易焦慮民眾的心理壓力,建議可從下列4點著手,漸進式找回生活步調:
1. 允許過度期: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立刻回到疫情前的高強度工作狀態。試著逐步增加工作量與緊湊度,以免因高度期待造成更多挫折和壓力。
2. 訂定適應計畫:孩子開學要做收心操,成人同樣需要準備。除了穩定作息外,無論工作或生活時間都建議預留彈性,並善用筆記自我提醒,預先知曉幾天後的排程,以做足心理準備。
3. 找回過去樂趣:在家工作輕鬆又有便利性,返回公司和校園同樣也有好處。民眾可試著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如:跟同事團購、聊天等,讓心態調整更順利。
4. 適時放鬆: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壓力太大時要適時減壓,安排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冥想、聽音樂、閱讀、禱告、照顧植物等。
潘奕瑄提醒,緊張、焦慮是生活步調改變時的正常情緒反應,一般而言,人們能在一兩個禮拜內適應,但若超過數周仍存有高度焦慮、擔憂的心情,或出現疲勞、腸胃不適、頭痛、肌肉痠痛等生理反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手術麻醉「健舒注射液」不純物超標! 出包批號3.5萬支要回收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