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老得好快!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預估2025年台灣就會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影響所及,國內失智人口也在快速增加,正是遭受財物損失及詐騙的高風險族群,案件頻傳,台灣失智症協會今(21)日就發表其策劃出版、國內第一本的失智友善金融書籍,從金融人員開始,跨專業合作保護失智者的「財產」。
台灣失智症協會策劃出版的這本《別讓樂齡變成「樂零」!如何照顧失智者的荷包,金融人員的必修照護課》,翻譯自日本知名書籍。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每年增加1萬7千多人,警訊是,隨著國內失智人口增加,失智者遭受財物損失及詐騙案件也增多,且多為極輕度跟輕度失智者。
資深失智者家屬劉慧芳分享,先生10多年前、年僅55歲,卻開始出現怪異行為、失去判斷力、個性變得易怒,後來更被詐騙集團盯上,誘騙投資、拐騙離家,甚至將一生積蓄及資產過戶,一夕間,上億資產慘遭轉手變賣,四處奔波求診後才確診其為失智症。
然而,訴訟過程非常艱難,劉慧芳表示,法官連台大、榮總的診斷證明都不接受,判決結果僅拿回不到1成資產,她感嘆,如果當時金融、戶政、地政等第一線人員能夠認識失智症,在協助提款、過戶前,多一道程序善意提醒,或許能保住財產。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邱銘章過去20多年間,診間就見過許多因處理失智者財務問題引發的手足鬩牆、親子對抗,甚至為了爭產鬧上法庭,比較幸運者,還能在意思還清楚時及時預立財務規劃,然而,大部分的狀況是,當失智者發生財物損失時,往往錢都拿不回來了。
邱銘章提醒,「時間」是後續法律訴訟的最重要因素,若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將更可能被法院判定為因失智症而遭財務剝削或詐騙的案例,而獲得後續保障。
翻譯此書的台灣失智症協會法律顧問、律師鄭嘉欣強調,失智者可能出現的微小徵兆包括,原本對數字精明的老客戶,出現在櫃台塗改、撕掉一張張寫錯的提款或存款單;先前衣著整齊的老客戶,變得髒兮兮、有異味、講話遲疑;原本按時繳納各項款項的老客戶,卻出現帳戶存款不足、無法扣款,或老客戶短時間內,反覆多次申請印鑑、存摺、提款卡等。
台灣失智症協會強調,希望推廣此書到政府部門以及銀行業、保險業、信用合作社及同業公會等,期望台灣能向日本學習,金融機關將這本書籍作為內部教育訓練的重要教材,金管會也能針對財物損失高風險族群制定法規與制度,讓金融人員成為照顧失智者荷包的第一道防線。
照片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網傳「喝香菜水排毒減洗腎次數」? 照做恐害心律不整、呼吸衰竭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