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煎、油炸或烘烤等高溫處理,丙烯醯胺可能存在於麵包、洋芋片、咖啡等食品中。(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洋芋片、薯條、烘焙咖啡等經高溫處理過的食品,由於可能產生有致癌風險的丙烯醯胺,近年備受關注。台北市衛生局今(23)日宣布率先全國開發出更精準的丙烯醯胺檢驗技術,能避免檢驗馬鈴薯產品時常發生的判定干擾,而台北市今年分析市售49件食品就發現1件進口洋芋片微幅超過國內的建議指標值。
台北市今年共分析市售洋芋片、薯條、烘焙咖啡、即溶咖啡、黑糖及油條等經高溫處理過加工產品49件,其中1件進口洋芋片達1174ppb,超過「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建議指標值的1000ppb。
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的2A類致癌物,對人類可能有致癌性,當食品中同時含有胺基酸及還原醣且低水份的情況下,經乾煎、油炸或烘烤等高溫處理時,會自然生成丙烯醯胺。
台北市衛生局檢驗科科長王慧英表示,正因為丙烯醯胺並非由人工添加進食品中,因此針對市售食品的檢驗結果,有助於廠商著手改善製程、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
王慧英說,過去檢驗經驗,馬鈴薯因含有纈胺酸,其離子碎片會干擾檢驗,不容易判定真正的丙烯醯胺含量,而台北市衛生局則利用獨步的高解析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進行分析,分析可達到小數點後4位數的準確分子量,所以可避免干擾,得到更精確的分析結果。
運用這項更精準的檢驗技術,王慧英說,台北市將啟動年度的檢驗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專案,幫助業者設計降低丙烯醯胺含量的製程;同時也要提醒民眾,日常飲食應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減少或適量食用經高溫處理過的食品,減少攝入丙烯醯胺的風險。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