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案新聞「汙名」發酵 精神醫:病人不想上門了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暴力案新聞「汙名」發酵 精神醫:病人不想上門了
  • 字級
暴力案新聞「汙名」發酵 精神醫:病人不想上門了

▲【思覺失調症三部曲】衛教動畫希望帶給大家正確觀念,病友應接受穩定治療,學習與疾病共處。(照/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連續發生幾起暴力攻擊事件,由於傷人者皆被新聞放大、特別強調有「精神疾病」負面影響已經衝擊到醫院門診患者不願意、不想上門。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新聞事件加深精神疾病病人「具有危險性」的刻板負面印象,他坦言,門診已有病患反映覺得罹病羞恥,不想被人知情而不願回診。

台灣人對精神疾病迷思有多重?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去年針對千名思覺失調症患者進行調查,發現患者莫名飽受外界有3大迷思的汙名化。

張家銘說,台灣民眾仍對精神疾病抱有偏見或錯誤認知,調查顯示,最大一項迷思就是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認為罹病是羞恥的、不能告訴別人的,其次則是「具有危險性」以及「無法工作」。

尤其是「具有危險性」一項,在近日新聞事件催化之下,張家銘強調,已經加重社會對病人既有的刻板負面印象,影響所及,便是影響病人的正常就醫及回診意願。

調查亦指出,多達4成思覺失調症病人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甚至有4成5的人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

張家銘說,如同失智症、憂鬱症一樣,思覺失調症也是大腦的疾病,跟身體的疾病一樣需要也可以被藥物妥善治療,事實上,精神疾病患者並不可怕,經過良好的治療,並不會對他人、對自己造成傷害,可怕的是社會的態度,對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仍存有錯誤看法,汙名及忽略,才會影響病友就醫意願。

一旦忽略就醫,張家銘指出,病人可能落入重複發作、重複住院、狀況一再惡化的惡性循環,這才是危險所在,他呼籲不管是社會或家人都該包容、接納並鼓勵病人就醫,千萬不能中斷治療、放棄治療。

台灣精神醫學會及康復之友聯盟今(4)日也推出【思覺失調症三部曲】衛教動畫,強調國人應增進對精神疾病認知,正確看待精神疾患;避免不當連結精神病患與社會事件,汙名化多數精神病友群體,同時也鼓勵病友穩定且持續的治療。

 

【思覺失調症三部曲】影片觀看連結

康盟YouTube播放清單連結: https://bit.ly/2H89Idf
康盟Facebook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tamiroc.org.tw/posts/2478101118881993

照片來源: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