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展示人工電子眼。(照/長庚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了「電子眼」全盲者也能再看見世界,林口長庚醫院今(3)日發表最新成果指出,該院從前年3月至今,已完成7例以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幫助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失明病患改善視覺,手術的成果更獲美國second sight團隊頒發「人工電子眼亞洲卓越中心」認證。全球目前完成約300例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
42歲的高先生,前年3月完成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在完成20次的術後視力復健後,目前最佳視力接近0.05,可自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從桃園火車站出發再轉捷運與公車,至台北東區接受就業訓練,不但能夠自行照顧自己、同時找到工作。
左先生也是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病患,原本僅視野部份缺損及夜盲,5年前視力急驟下降,到最後完全失去了視物的能力,甚至從未看過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去年7月接受電子眼植入手術,功能啟動的那一刻,終於再次見到了媽媽和已2歲的兒子,圓了最大的心願。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表示,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是遺傳性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流行率約為4000分之1,病人最初會出現夜盲與視野萎縮的症狀,因為視網膜不能再生,一旦受損就無法恢復,最終多因視力受損嚴重而至全盲。
在電子眼技術發展之前,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無法可治,連延緩惡化都沒有辦法。黃奕修說,人工電子眼是取代視網膜感光功能的高端電子儀器,原理是將矩陣排列的刺激電極,植入眼球內部,貼附於視網膜黃斑部,與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相接觸,而患者鏡框上的攝影機取得欲視影像,採用類悠遊卡式的非接觸訊號傳遞,將影像訊號無線傳送至眼內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根據長庚眼科電子眼團隊研究,接受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患者,約96%術後可見特別形狀的物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約60%可見約10公尺距離的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如精準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
黃奕修說,雖無法達到正常人的精細視力,但對於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從吃飯時可見刀叉,或行走時躲避燈柱等,已有極大助益。他亦提醒,若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視物扭曲或是飛蚊症等,皆是視網膜病變的警示,有症狀就儘快就醫是最佳方法。
照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