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事件簿】三個月內第二起姦殺案 共享經濟是真創新還是企業逃避責任的藉口? - 匯流新聞網

INTERNATIONAL

【滴滴出行事件簿】三個月內第二起姦殺案 共享經濟是真創新還是企業逃避責任的藉口?
【滴滴出行事件簿】三個月內第二起姦殺案 共享經濟是真創新還是企業逃避責任的藉口?
▲空姐事件發生後,滴滴才在官網公布了改善措施,三個月內又發生第二起姦殺案。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綜合報導

中國滴滴出行再傳第二起駕駛姦殺女乘客案件,目前滴滴出行旗下「滴滴順風車」服務已在中國全面下線,不過,由於事件已非第一次發生,共享經濟服務背後的安全漏洞與業者的責任歸屬問題,已在中國引起廣大討論。

三個月來第二起命案!前一天才有人投訴司機「有問題」

本(8)月24日,滴滴出行旗下服務「滴滴順風車」發生三個月以來第二起命案,年僅20歲的受害者搭上車後曾發了數則求救訊息給親友,14個小時以後警方逮捕了嫌犯,但卻為時已晚。駕駛坦承在性侵得逞後,將受害者殺害並於路邊棄屍、開車逃逸。

此事之所以引起中國網民公憤,原因與滴滴的消極態度脫不了關係。據受害者親友表示,在收到受害者的求救訊息後,曾經要求滴滴提供駕駛資訊,但滴滴以「沒有收到警方要求為由」予以拒絕,表示要等到確立案件成立後,才能將駕駛資訊交由警方。

事實上,在案發前一天有另外一名女性乘客曾向滴滴出行投訴,投訴內容指出,該名駕駛要求她坐在副駕駛座,還載她至偏遠地點,當時女乘客以跳車威脅得以逃脫,司機還在她下車後持續跟蹤她。不過,當時滴滴並沒有對該名駕駛進行任何處理與調查,後續也沒有對投訴者做出任何回覆。

空姐遇害後滴滴整改一週 安全漏洞卻仍沒補上

此外,三個月前,才發生一起滴滴司機姦殺空姐案,當時滴滴也採取將服務全面下線的「補救措施」。

在進行為期一周的「整改」期間裡,滴滴出行表示將為乘客添加「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文章在下方列點舉出,但很明顯,這些整改措施都沒有將安全漏洞修補起來。

滴滴一系列「安全措施」改善了什麼?

  • 在司機每次接單都進行人臉辨識掃描,以防有心人士冒名駕駛。
  •  關閉評論系統,避免針對女性乘客的性騷擾留言成為駕駛討論話題或者駕駛「挑選乘客」的依據。
  •  乘客的個人資訊,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大頭貼等都改為僅自己可見,大頭貼也是系統默認的圖案,同樣也是為了避免有司機以顏值挑客。
  • 所有使用者,包括司機、乘客都必須通過身分驗證。
  • 乘客可以一鍵撥通110、120求助電話以及安全客服平台。

【滴滴出行事件簿】三個月內第二起姦殺案 共享經濟是真創新還是企業逃避責任的藉口? 5

▲空姐遇害事件後,滴滴全面關閉評論與標籤系統。

所有的安全措施都看似已經相當完善,卻還是在三個月內發生了第二起的司機姦殺女乘客案件。

事實上,中國並不是沒有「叫車服務」相關的法律規範司機與業者,原因就出在滴滴順風車是滴滴出行旗下的「拼車」服務,也就是共享乘車,主打駕駛在上下班通勤時,可以「順道」載同方向、同地點的乘客上車,乘客再幫忙負擔司機的油錢即可。

順風車服務主打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服務介紹看似合理、創新,價格也相當便宜,因此廣受中國使用者喜愛。但由於滴滴順風車並非中國所謂的網約車(叫車),因此不受該國《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所規範,而僅屬於「公民互助行為」,是法律上的一大漏洞。

一系列不作為釀成「人禍」

除此之外,若就現有資訊梳理案件,可以看出這第二起姦殺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禍」:警方與滴滴之間沒有直接溝通管道,耽誤了救援時間(就算無法確認親友身分擔心司機個資流出,也應當致電乘客或司機確認情形);加上滴滴客服處理乘客投訴的態度消極,後續也沒有對司機進行調查,一系列的不作為最終釀成悲劇。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滴滴出行在空姐遇害事件後,悄悄地將乘客的個人資訊又再度設為默認公開,司機能清楚掌握乘客的性別、大頭貼等,再度添加了「人禍因素」。

中國網民:看看人家Uber怎麼做的

目前,滴滴出行已遭受中國媒體、網民們的譴責,名人也號召要刪除滴滴出行app,以抵制業者的消極行為。有中國網民指出,滴滴應向Uber與警方建立的安全管道看齊,並舉NBC記者日前所做的實驗為例,指出使用者在內建軟體報警後,警方在5分鐘以內趕到了現場。

不過,Uber也有自身的問題存在,上(7)月,美國一名Uber司機將載客過程「全程直播」,包括酒醉乘客、未成年兒童的臉以及乘客們的住家、姓名全都因此流露出去,每次直播平均會有4萬人同時觀看,該名司機坦言,他這麼做只為了在Twitch上收取直播的「打賞」,引起廣大的討論與批評;此外,亦有中國網民認為,中國、美國每人分配到的警力資源「不可相比」,要中國警方5分鐘以內趕到現場不太可能,呼籲滴滴永久關閉順風車服務。

用共享經濟包裝 讓企業「免責」?

無論是Uber、Airbnb或是滴滴出行等共享經濟業者,大多都以「創新服務」等理由要求各國政府開放或是制定相關法律以在當地經營,並且批評原來的服務提供者(如:小黃司機、飯店業者)效率不張、競爭力低落等來獲得使用者認同。

不過,從Uber、Airbnb到滴滴出行等業者試圖避開的社會責任,並且盡可能壓榨服務提供者的基本勞動權益,共享經濟一詞或許已經遭到過度美化,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新創與創意誕生的新型服務,不能是業者規避監管責任的藉口。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旅遊汙染、租金飆漲、與當地政府衝突──從Airbnb在各國的亂象與困境看共享經濟議題
使用者控Airbnb刪除、修改負評 評論系統受質疑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滴滴出行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