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技智在家鄉】科技助生態永續 黑水虻終結廚餘問題 友善驅離助人獸相安無事 - 匯流新聞網

LIFE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科技助生態永續 黑水虻終結廚餘問題 友善驅離助人獸相安無事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科技助生態永續 黑水虻終結廚餘問題 友善驅離助人獸相安無事

匯流新聞網CNEWS資料照195221206a02

▲團隊「羽田」、「絹毛鳶尾」在此次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中,以智慧養殖與智慧偵測建立友善環境,達到永續、共生共融的狀態。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王佐銘、胡照鑫、程子奕、劉宇軒、尹佳嵐、許哲綱、張夢珊、李盛雯/新竹報導

科技的不斷發展,有助於各種產業的創新,不只運用在廣為人知的農業耕作,對於生物與動物,也有相當大的作用。聯發科技所舉辦的「2022第五屆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團隊「羽田」、「絹毛鳶尾」,即分別以智慧養殖與智慧偵測野生動物的方式,來建立友善環境,達到人類與生物永續、共生共融的狀態。

2021年9月非洲豬瘟爆發前,廚餘養豬可消耗全台56%的廚餘,在豬瘟爆發後,政府頒布廚餘養豬禁令,導致全台超過一半的廚餘無處安放。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2021年全台每日廚餘量為2,246公噸,全年廚餘量約為80萬公噸,但回收率不到10%,造成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為此,團隊「羽田」利用環境清道夫黑水虻,讓廚餘擁有新的可能性。

黑水虻幼蟲以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的有機物為食,本身也是很好的動物性蛋白,能餵養雞豬魚等動物,建立完成生態循環。相對於傳統的處理方式,黑水虻分解廚餘技術可減少70%的碳排放、99%的甲烷和96%的氧化氮排放,做到完整的環境友善循環。

匯流新聞網CNEWS資料照195221206a03

▲環境清道夫黑水虻將廚餘轉換為飼料與肥料。

為了使黑水虻能快速應用於各個畜牧飼場,團隊研發一個貨櫃的大小的黑水虻自動化養殖設備,貨櫃箱形設計便於移動與製造,通水通電後可立即就地處理廚餘,節省運輸時間與費用,且僅需2人即可操作電腦化控制,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處理過程可降低約80%的異味。

匯流新聞網CNEWS資料照195221206a01

▲團隊「羽田」於羽田鹿港厰成立黑水虻廚餘處理試點。

為了實現循環經濟,團隊以羽田彰化鹿港廠為黑水虻廚餘處理示範點,接收來自鹿港、和美、二林清潔隊及王品集團的部分廚餘,使廢棄物循環再利用,計劃3年内複製100套黑水虻孵化養殖設備,日處理480噸廚餘,並協助農民做土壤與農產品的有機認證與銷售。未來,團隊期望黑水虻廚餘處理系統可以走出台灣,將技術專利和產品推進國際市場,成爲全球廚餘減碳、土壤恢復健康生態的新路徑。

科技不只讓黑水虻立大功,也處理人與野生動物互相干擾的議題。隨著人類使用土地範圍逐漸增加,與野生動物活動空間重疊度越來越高,衝突事件頻傳,例如野生動物誤觸電網導致大停電、高海拔水鹿啃食樹皮造成樹木死亡,或是動物取食農作物、入侵山屋以及動物路殺等狀況。因此,團隊「絹毛鳶尾」透過動物智慧偵測、通報與驅離系統,以友善驅離動物的方式代替獵捕,減少當地居民與動物的衝突,進而達到和諧共存。

團隊曾訪談高雄馬頭山在地居民,部分居民對生活周遭出現野生動物的態度是友善的,希望透過不傷害動物的方式進行驅離,而有少數居民的農作被動物取食,會在自家田地放置捕獸陷阱、鞭炮、山豬吊或委託獵人捕捉,造成野生動物死傷頻傳。

匯流新聞網CNEWS資料照195221206a05

▲動物智慧偵測、通報與驅離系統,利用AI影像標識目標,友善驅離野生動物。

為此,團隊借鑑日本、印度、美國等國家的方式,以驅離為目的、不傷害動物為原則,透過動物智慧偵測、通報與驅離系統,利用AI影像標識目標,判定是否為動物,再進一步依屬性選擇強光、聲音或灑水等合適且友善的方式代替獵捕。

若只單純驅離動物,動物可能僅是遷移棲息地,造成其他區域的衝突,因此,團隊也計劃與動保處配合捕捉,為動物尋求更適合的家。此外,透過此設備的記錄,可得知時常出沒的動物與頻繁程度等資訊,作為未來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的參考,也可記錄來過農田的動物,作為環境友善農作的依據,提升農作行銷的優勢。

匯流新聞網CNEWS資料照195221206a06

▲動物智慧偵測、通報與驅離系統,利用AI影像標識目標,判定動物行進路線以及是否需要驅離。

團隊表示,目前遇到最大困難,就是要克服系統在戶外使用的電力續航與潮溼問題。預計未來硬體設計將兼具防水、防蟲、防曬與便攜性的功能,使其能適用於戶外環境或其他場域;電力與網路的部分,則透過太陽能儲電系統與4G門號SIM卡維持系統運作,目前皆還在測試階段,盼未來系統技術純熟,推廣到台灣各個地方。

「雖然此系統的研發是用來驅趕動物,但這非我們目的,而是為了尋找邁向和諧共生的道路」。團隊近年更與公路總局三工處與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合作,進行台28線馬頭山路段動物友善設施佈建與成效監測,期望能減少動物路殺事件,打造人類與自然友善共存的生活模式,與大自然的生靈共用土地,同時維護生物多樣性與資源永續,才能共生共融,生生不息。

照片來源:CNEWS攝影團隊拍攝,資料畫面由羽田提供、絹毛鳶尾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智慧科技落實環境永續 把關森林健康、解決在地畜牧廢水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