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緊盯下,美國國際機場將迎來人臉辨識系統 - 匯流新聞網

INTERNATIONAL

川普緊盯下,美國國際機場將迎來人臉辨識系統
  • 字級
川普緊盯下,美國國際機場將迎來人臉辨識系統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綜合報導

「人臉辨識系統」並不是一個多麼新鮮的身分辨識方式。FBI早在2010年時就升級了生物特徵辨識數據庫,從「指紋辨識」升級到運用多種技術來進行驗證,其中就包括人臉辨識。

在中國,「刷臉」也已經應用在人民生活中各個方面,包括刷臉入車站,解決春運時人潮過多造成的耗時問題、幫助交警抓闖紅燈的行人、為避免浪費,在公廁使用衛生紙時也需要刷臉

現在,為了解決機場安全問題,以及在美國總統川普的緊盯下,美國的國際機場可能也會迎來人臉辨識系統。

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於2015年開始在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測試人臉辨識系統,並於去年於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JFK Airport)擴大該系統的測試。

不只美國,加拿大的渥太華麥克唐納-卡蒂埃國際機場(Ottawa Macdonald-Cartier International Airport)也在今年春天迎來人臉辨識系統,除了維護邊境安全,同時方便旅客入境,預計年底於全國推行;英國航空公司也正在倫敦希斯洛機場(London Heathrow Airport)推出類似的系統。

現在,這項系統可能會被帶到美國的每個國際機場了。

該系統被稱為「生物辨識出口」(Biometric Exit),當持有簽證的旅客要離開美國時就需要利用人臉辨識來辨別身分。乘客在登機之前要立即拍照,並和簽證護照上的照片相匹配,若是不符,則可能是旅客非法入境的證據。

該系統目前正在亞特蘭大(Atlanta)到東京(Tokyo)的單程航班中進行測試,但在川普的緊盯下,預計今年夏天就會擴大到更多的機場,最終,飛往美國的每個國際航班及過境點可能都會配置該系統。

近十幾年來美國已經討論了生物辨識出口的各種形式,但最近才出現了人臉辨識系統作為一種新的選擇,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BP)從每個簽證持有者進入該國時拍攝照片和紀錄指紋,但卻沒有類似的措施來確認這些旅客是否在簽證過期之前就離開了美國。

美國國土安全部(DHS)估計,每年有超過50萬名旅客在美逾期居留,顯示出逾期居留的嚴重性。這些合法簽證進入美國後卻逾期非法居留的外國人比例高達40%,如果沒有一個可驗證的程序,政府就無法確定有多少訪客實際上是逾期居留、甚至不曉得他們的身分。

而生物辨識出口將會解決這項問題,讓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BP)可以確定這些美國訪客已經離開了該國。原本這項計畫由前任美國國土安全部(DHS)部長Jeh Johnson提出,並計畫在2018年實行,但川普加速了這項計畫的進度。1月27日川普的移民行政令──因禁止7個穆斯林國家人民進入美國而引起巨大爭議──就要求加速這項計畫的進行。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BP)現仍使用4種不同的生物辨識方法,其中包括指紋以及虹膜辨識,但人臉辨識系統已經成了CBP最愛的一種辨識方法,因為它很容易,不像指紋辨識系統,有時候還必須教導旅客把手指放到機器上。

但這也引來了一些討論,因為這不只可以用在出入境,對每個旅客都會帶來重大的影響,因為同樣的技術也能在陸地邊境以及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甚至私人航空公司共享。

一間名為Vision Box的公司已經在阿魯巴(Aruba)實施了該系統,還參與了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JFK Airport)的測試,由於該機構擁有龐大的護照與簽證照片資料庫,與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BP)分享後台後預計可以提升該系統的效率。

這些制度也讓人權問題浮上檯面,在FBI運用下,人臉辨識系統已經成為跟蹤犯罪分子一項有力但也極具爭議的工具。如果這延伸到機場,將意味著執法機關在權力上將出現微妙且深刻的變化。

到目前為止,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BP)還未對FBI進入新的掃描系統中做出任何評論,若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和航空公司都能進行查詢,難保FBI不會出現。CBP發言人指出,他們仍然致力於保護所有乘客的隱私。

人臉辨識系統批評者認為這引起了對種族歧視的擔憂,因為美國的人臉辨識系統大多數對白人的數據集進行訓練,這導致在掃描其他人種時出現更高的錯誤率。

2012年FBI的一項人臉辨識系統研究中可以發現,在掃描非裔美國人時其正確率下降了5~10%,在女性及年輕人身上也有類似的狀況,這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人權問題,尤其美國簽證持有者通常更為年輕、也非白人,在真正實行前,DHS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更謹慎的思考。

消息來源:THE VERGE

延伸閱讀:
【科技新報】人臉辨識資料庫是否侵權?這可能是下一個隱私攻防戰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