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林貴榮/建築師

40多年前,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必意(Le Corbusier)的「蕯伏伊別墅(Villa Savoye)」還是廢墟狀態,被圍籬封閉著。當時留學巴黎的我,趁著四下無人,翻越圍籬闖入,只為了親眼看見、親身走進,這座白色房屋。

當時,這座別墅已經廢棄多年,門窗全毀、牆壁斑駁,彷彿被時間遺忘。

但是,它在我眼中,卻猶如發光的聖殿。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37

位於巴黎近郊鄉間的「蕯伏伊別墅」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建築設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一座鄉間住宅,為什麼影響了整個世界?

近百年來,現代住宅的兩大典範,並不是貝聿銘的自宅,也不是安藤忠雄設計的住宅,而是美國的落水山莊及法國的薩伏伊別墅。

美國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1934年設計的落水山莊,是一座融合自然的有機建築,被美國媒體稱為「一生中一定得造訪一次的景點」。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39

「落水山莊」與「薩伏伊別墅」並列為現代住宅的兩大典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但是,如果有一幢住宅,徹底翻轉了世俗,表現出現代建築的精神,那必然就是薩伏伊別墅。

1931年由勒.柯必意設計的薩伏伊別墅,比落水山莊早了3年完工,其獨特的魅力,百年來被舉世建築師所推崇,真正代表了現代建築理念的經典巨作,最具革命性的影響力,也是全球建築師朝聖的景點。

懸浮的白色方盒子

薩伏伊別墅座落在巴黎西郊,是勒.柯比意為保險公司總裁薩伏伊所設計的度假別墅。業主毫無預設想法,任憑建築師發揮,於是成就了一件偉大作品。

對於初訪者,第一道視覺衝擊,是一個質樸純白的立方體,靜靜地座落在那裏,懸浮在一片綠地之上,看似平淡無奇,簡單至極。但是,20世紀之前,從未見過其他建築能夠像它一樣,用如此簡單的形體,帶給人巨大的震撼。它確實是最能表現勒・柯比意設計哲學的作品。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41

「漂浮的白色盒子」當時為世人帶來極大的震撼。(圖片來源:Dave Morris@flickr)

藉著勒.柯比意的驚世論述《朝向新建築》一書在1923年的出版,他極力鼓吹「新精神」,主張拋棄古典主義。1926年,他以自己設計的住宅作為範例,提出了著名的「現代建築五要點」,凡是學習現代建築史的學子,絕對是耳熟能詳。

而這五個要點,就具體表現在薩伏伊別墅。

他希望居住者能眺望鄉村的景色,而不是隱居在森林和灌木叢中。他希望居住者能享受自然風景、微風、日光,來享受悠閒自由。業主家族的生活,就這樣被安置他的五大理念之中。

供人居住的機器,是怎麼組成的?

在設計別墅之初,勒.柯比意的原意,是用這種簡約、工業化的方法,來大量建造低造價的平民住宅。

建築平面接近為正方形,長約21.5米,寬為19米,共三層。平面縦橫雙軸各以4個跨距4.75米為結構系統,前後各懸挑1.25米,形成豐富的立面表情。

設計上,薩伏伊別墅與以往的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他採用了鋼筋混泥土框架結構,讓平面和空間布局可以自由發揮,空間相互穿插,內外彼此貫通。如此一來,就讓這座別墅與空間封閉的古典豪宅形成了強烈對比。

薩伏伊別墅雖然外形簡單,但是內部空間其實相當複雜,如同一個精巧鏤空的幾何體,又像一部複雜的可供人居住的機器。

別墅共三層樓,連接各樓層的是螺旋形的階梯和折形的坡道,以巧妙的動線,安排了他獨創的「空間漫步」(promenade dans l’espace)情境,營造出悠然的感受。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43

獨創的「空間漫步」(promenade dans l’espace)情境,營造出悠然的感受。

地面層三面透空,如同希臘的帕德嫩神廟的列柱,由支柱架以現代簡約的手法表現。內有門廳,洗衣房及傭人房,採用弧形平面,順應著車道的迴轉半徑,使得車庫的設計和建築本體完美結合。

二樓是主要的生活空間,包含起居室、廚房、餐廳、臥房、屋頂花園,和一個半開敞的休息空間。別墅的底層是架空的,使上層的生活空間遠離了車流噪音和街市喧譁。這個構想,顯然來自於勒.柯比意年輕時參觀修道院,獲得的寧靜生活體驗而形成的理想生活原型。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45

起居室的落地窗迎來充足的陽光,在當時是極為前衛的設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寬廣的日光浴露臺,可供健身時使用。浴室裏,有磁磚舖砌的降板浴池。磁磚舖成的曲缐,形成供人休息的躺椅,使人聯想到羅馬時代的浴池文化。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47

磁磚舖成的曲缐,形成供人休息的躺椅,使人聯想到羅馬時代的浴池文化。

各個房間裡,各種構件和牆面都塗有不同顏色,創造了繪畫般的畫面。再沿著坡道向上,可以到達三樓的日光浴場。勒.柯比意一直質疑,為什麼人們不用平屋頂來取代傳統的斜屋頂,何況,平屋頂產生的屋頂花園,可以做多功能使用。薩伏伊別墅的平屋頂,在現代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驚人之舉。

他曾自述:「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我就讓屋頂的花園自由生長,風和陽光掌握了花園的構成,半人造、半自然…」此處也設計了一組弧形牆壁,來引導風向,讓屋主能享受自然微風。

外觀立面的橫向長窗,發想的源頭,則是來自輪船,目的是讓房間獲得充足的光線和室外景觀。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49

薩伏伊別墅有著大面積的橫向長窗,設計的源頭來自於輪船。(圖片來源:jeanbaptisteparis@flickr)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51

1923年出版的《朝向新建築》,勒.柯比意用了輪船的廊道做為封面照片。(圖片來源:jeanbaptisteparis@flickr)

時隔40多年,當我重新翻譯勒.柯比意的《朝向新建築》一書,更是確定,薩伏伊別墅就是他依照這本書中所敘述的住宅規範,將大膽的理論加以落實,成為一棟可以實際生活在其中的建築物。

現代版的帕德嫩神廟

透過薩伏伊別墅,勒.柯比意讓我看到他主張的「純粹的心智創造」。由他發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以簡單而沒有多餘裝飾的形體,和光潔的白色外牆,帶來簡約俐落之感,同時,以水平長窗營造出豐富的光影變化。

在勒.柯比意二十多歲時,曾經在歐洲遊歷,古希臘建築的比例和秩序之美,從此影響了他的一生。

【投書】闖入蕯伏伊別墅,我這樣看見了勒.柯比意的靈魂 53

勒.柯比意帕德嫩神廟的秩序之美,重現在薩伏伊別墅

將薩伏伊別墅和帕德嫩神廟的典範立面進行比較,共同之處正是在於比例和秩序呈現的美感。我發現,薩伏伊別墅堅實的基座、黃金比例的中段,和開放的頂部,巧妙地隱藏著古典主義的三段式秩序。在別墅底層,現代性的簡約支柱,更是明顯呼應著帕德嫩神廟的多立克列柱。

我赫然發現,勒.柯比意的意圖,其實是藉著薩伏伊別墅,重現古希臘帕德嫩神廟的精髓。在這一刻,我彷彿也理解了他的靈魂。

曾經不被世人理解的信念

「景觀很美,草地和樹木都很美,我們會儘量不改動。房子會像一個物體一樣落在草地上,而不擾動任何東西。」勒.柯比意曾經這樣描述薩伏伊別墅。

有如希臘神殿般的純白外牆、飄浮在背景之上的尖銳輪廓線條,這座別墅完工後,備受當時建築界的攻擊。別墅完工後,又因為由於追加款項與屋頂漏水的問題,業主與勒.柯比意對簿公堂。連美國建築師萊特,也嚴詞批評這棟別墅簡直就像「放在高蹺上的箱子」。

完工後不到十年,歐戰爆發,屋主遷離,別墅先後曾被德軍與盟軍佔據,作為庫房使用。戰後,曾多次被計劃拆除,幸被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挽救,並列為紀念物予以保護。1997年,別墅在徹底翻新後,開放民眾參觀,並在201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心中永遠的聖殿

往後,雖然我也曾經多次偕同友人參訪整修完成後的薩伏伊別墅,但是那一次,年輕的我獨闖荒廢的聖堂,那超乎尋常的空間經歷,已穿透我靈魂深處,數十年來難以忘懷,影響我直到今日。

新聞照來源:維基百科、Dave Morris@flickr、jeanbaptisteparis@flickr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鏡電視「物是人非」,NCC查辦只有兩條路

【投書】抓耙仔不是吹哨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不代表本站立場】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