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打擊仇恨言論不留餘力,大審查時代來臨? - 匯流新聞網

INTERNATIONAL

歐洲國家打擊仇恨言論不留餘力,大審查時代來臨?
  • 字級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綜合報導

為了消除自家平台上的假新聞與仇恨言論,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社群網站在歐洲正面臨著越來越沉重的壓力,立法機構正在考慮可能會侵犯言論自由的法案,引起反對者的擔憂。

在近日遭受恐怖攻擊之後,英國首相Theresa May與法國總理Emmanuel Macron上週表示,他們正在考慮對那些沒有制止仇恨言論、煽動暴力行為等明顯違法的內容的科技公司處以罰款,與此同時,歐盟也祭出規定,要求社群媒體公司下架含有仇恨言論或煽動恐怖主義的影片。

在德國,社群媒體的壓力又更大了,今年4月,德國批准了打擊仇恨言論與假新聞的法案,要求社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在24小時內刪除「明顯違法」之內容;「有爭議」的內容則要在7天內處理完畢,未達到法案要求的社群公司可能會面臨高達5,300萬美元的罰款。

【匯流新聞網】德國批准了打擊仇恨言論與假新聞的法案,言論自由標準由誰定?

讓社群媒體公司控管言論,Facebook成內容審查警察?

《社交網路強制法》由德國司法部長Heiko Maas在3月時公布,目的是要讓社群媒體公司對在該平台上的內容「負起更多責任」,以確保符合德國仇恨言論與誹謗法,不過,該法案卻引起權利團體、律師以及各種政治家的強烈批評,評論家甚至指出,尚在擬議的「Facebook法」會給社群媒體公司過分的權力,來決定人們「可以在網路上說什麼」,等於將司法機構的責任外包給社群媒體。

位於布魯塞爾數位權利團體EDRi執行董事Joe McNamee指出,這將社群媒體公司更有權力決定他們想要公眾討論些什麼,以及有多大的限制。

德國綠黨Renate Kuenast指出,這一法案會導致人們無法自由地表達個人看法;德國數位社會協會(Digital Society Association)批評,要在每天超過10億則貼文的網路平台上要求24小時內刪除違法內容是相當不實際的;該協會消費者部門負責人Volker Tripp則指出要求社群媒體成為「內容審查警察」是錯誤的做法。

德國美茵茲大學通訊研究所負責人Birgit Stark提出不同看法,他指出,這法案不會讓互聯網因此變成不自由的空間,只是變得和現實生活一樣而已──在網路空間裡,你也不能隨意詆毀他人。

德國司法部長Heiko Maas的看法也是如此,他指出,擬議中的立法之觀點,是「違反法律的言論必須刪除」,Maas指出,「那些都不算是言論自由,而是對言論自由的攻擊。」Maas一直以來都認為社群媒體公司應該被視為媒體,才能讓其對在平台上的仇恨言論、毀謗以及其他內容負起責任;部長還批評Facebook沒有在2015年、德國反移民抗議活動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移除那些被標記具有仇恨言論的內容。

社群媒體公司移除違法內容效力不彰?還是政府強人所難?

Facebook、Twitter和Google皆已同意德國政府於2015年12月宣布的協議,於24小時內移除仇恨言論,但司法部委託的2017年的報告顯示,這些公司都未能履行義務。報導稱,Twitter只移除了1%的違法內容;Facebook則是39%。

這些公司也在2016年5月與歐盟達成了類似的協議,儘管Facebook已經在審查和移除非法內容方面得到了進展,歐盟委員會仍表示,在上個月的報告中,Twitter和YouTube仍然沒有達到目標。

Facebook和Google因為擔心錯誤的資訊可能會影響選舉,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打擊歐洲的假新聞。Facebook在今年早些時候開始標記一些在德國和法國的假新聞,並與一家位於柏林的非營利組織Correctiv合作檢查那些可疑的新聞。

Facebook在上個月推翻了德國正在擬議的法案,在一份聲明裡,Facebook指出,「當社群網路公司面臨著這樣龐大、比例不當的罰款時,很有可能會去刪除那些沒有真的違反法律的內容,這等於是將複雜的法律決定的責任從政府的手中轉移到私人公司,有幾位法律專家認為這項草案已經違反了德國憲法與歐盟法律。」

Maas正在試圖通過該法案,在聯邦議院於6月底關閉之前的立法期間已經是9月大選前的最後機會,儘管它面臨著多數政治家的反對,最左和最右的立法者皆強烈地批評了這項法案,以及無國界記者等組織也都持反對態度。Mass也對歐洲類似的仇恨言論和假新聞法律表示支持,根據規定,違反消費者隱私權的科技公司可能會面臨高達全球營業額4%的罰款。(Facebook在2016年全球營收近280億美元)

為了打擊仇恨言論和假新聞,歐洲各國都不留餘力,然而這也引起了公眾對於大審查時代來臨的恐懼,網路空間的言論自由究竟該由誰來定奪、如何定奪?法案會否對網路上言論自由造成傷害?不利於政府政權的言論是否會被悄悄刪除?觀點上的分歧與假新聞之間又該如何拿捏?這一切都已經引起了討論。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