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王佐銘、紀沈廷/新竹報導
「洲仔濕地」是高雄市區唯一的國家級濕地,過去以「水雉返鄉」作為初期復育目標,10多年後,不但夢想成真,還有一群人為了讓高雄能夠成為水雉長久依賴生存的地方,特別運用AI人工智慧來記錄濕地上的水雉,再搭配APP進行生態教育,讓家鄉的居民跟孩子在這個工業化的城市中,保有與大自然親近的資源與方法。
說到「水雉」,許多民眾可能不知道牠們對台灣、高雄何其重要,甚至從未聽過其名號。「雉尾水雉」其實是台灣稀有留鳥,有著飄逸的黑色尾羽以及金黃的繁殖羽,更因飛行時輕盈的姿態,博得「凌波仙子」美名,可謂台灣最美的水鳥之一。然而本土種已列為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在台灣不但只有一屬一種,更是高雄市極具生態指標的物種,反映環境農藥、毒物殘留,以及議題,以及工業化、都市開發所造成的環境衝擊。為了想留住水雉美麗的身影,「雉在必行」這個團隊的成員們開始齊聚一堂,希望盡到在地子民的公民與社會責任,用自身微薄之力,影響美麗的家鄉–高雄。
來自楠梓的「雉在必行」團隊表示,其實除了洲仔濕地外,援中港濕地、美濃湖都能看到水雉的身影,但因為民眾過去不瞭解水雉,所以希望能透過他們的計畫,運用AI人工智慧來進行水雉的身影及音訊的辨識,再將這些資訊放到他們開發的APP上,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輕鬆的查詢水雉的動態,藉此達到「指標性生物紀錄」、「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這三個正向循環。也因為這樣的初心,獲得了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特別獎的殊榮。
「雉在必行」團隊的主要理念是希望能用AI聲影辨識來深化在地環境教育,所以他們打造出一台「麥克風陣列」,透過麥克風來辨識水雉所在的位置,而平台上方攝影鏡頭可以轉動,可主動捕捉水雉的方位,並將影像傳送到辨識系統中,之後再匯入APP。
透過這次的計畫,「雉在必行」團員表示,除了能深入了解水雉外,也學習到如何製作影像辨識,從無到有將水雉影像辨識專屬模型訓練出來。雖然整個過程花了很長的時間,但也因此得到豐富的學習與收穫。他們也表示,未來除了持續加強這套「水雉觀察系統」外,也希望能運用在其他生物上,畢竟還有很多生物是值得我們記錄與關注的。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解決農損亂源!農友靠「神器」捕捉福壽螺 再製肥料打造循環經濟
家鄉的空污自己救!雲林師生打造「超音波水霧機」 攜手抵抗PM2.5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