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立法院於本月1日針對「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進行表決,此次修法僅免除地政士責任及實價登錄義務人由地政士改成買賣雙方,與原先眾所期待的揭露門牌以及預售屋即時登錄都未被納入,讓許多人痛批這根本不是「實價登錄2.0」,甚至還認為被縮水。不過大家真的懂什麼是「實價登錄2.0」嗎?
什麼是「實價登錄2.0」?
為了要讓台灣的房產交易透明化,2012年時台灣開始有了「實價登錄制度」,只是因為當時執政黨與部分立委因為房地產業者的反對,故僅改革了一半,導致日後產生了資訊登錄不足、不公開透明的問題,還可以將責任推給地政士等,總之就有許多問題要改進,也被稱之為一個「假的實價登錄」。
2016年蔡英文在競選總統時,主張實現「居住正義」,因此便蔡政府上任後,便有了「實價登錄2.0」的修正草案,也就是說透過修正平均地權條例、地政士法與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這三項「實價登錄地政三法」,將讓民眾在看房時,資訊、價格更加明朗,只是自2018年5月送進立法院一年多後,直到近日才開始審議。
據悉,「實價登錄2.0」修正草案當時提出的改動為「實價登錄去區段化」、「門牌揭露」、「預售屋即時登錄」、「免除地政士登載責任」、及「政府查核權入法」,只是如今的修法與原先預定的目標相差甚遠,雖然讓這讓政府不得罪建商又幫助了地政士,但犧牲的仍是廣大的消費者權益,因此還是讓許多人深感失望。
「實價登錄2.0」被修成「實價登錄0.5」?
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這次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僅將實價登錄責任從地政士改為買賣雙方,但真正最關鍵的「門牌全都露」及「預售屋價格即時登錄」卻因為業者反彈,所以民進黨團在立法院只審查立委張宏陸的版本,完全無視當時蔡英文競選時的政見,及當初行政院送入立法院的版本,讓人不禁質疑過去選前所說的一切是不是在「打假球」又或者「開空頭支票」呼攏大家而已。
房地產為什麼需要「實價登錄2.0」這個制度?
先針對此次唯一通過修正的「免除地政士登載責任」來說好了,實價登錄的責任本來就該回歸買賣雙方,這除了不會讓相關的責任被歸咎於地政士外,也能讓買賣雙方感到壓力,那就不會「造假價格」,畢竟往後如果有責任要釐清、追溯也比較有根據。
而需要「實價登錄去區段化」及「門牌揭露」的部分則是因為若需要房市價格與資訊能更加正確、即時以及正確,那揭露門牌與即時登錄那是必然的結果,只是目前因為「隱私問題」才讓人備感爭議。會這樣說是因為許多房仲業者聲稱揭露門牌有洩漏個資的問題,而部分民眾也認為這也算是向大眾曝光了個人財產。但這其實只是「房屋資料」而並非「個人資料」,因此這不涉及個人隱私,只是房子的契權資料而已。意味著房屋的資訊與屋主的隱私完全沒有關係,並沒有資訊安全等相關問題,所以如果要實現房產交易透明化,「門牌揭露」在未來勢必得修法。
至於「預售屋即時登錄」這也是房市透明的關鍵之一,因為市場上有著許多不肖的房仲業者,且預售屋制度長期下來存在著「假合約墊價」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靠著「作假帳、再解約」的方式胡亂製造假行情,因此預售屋實價登入這是必須的,而上述這也是政府推動修法時必須防範的。但目前預售屋實價登錄的防弊重罰配套措施還未到位,未來必須要有明確的稽查機制,因此專家們呼籲千萬不得冒然上路,這樣才不會持續讓許多人低買高報、高買低報等造假問題發生,否則恐將造成買賣雙方的資訊不對等。
民進黨為何讓「實價登錄2.0」跳票?
對於蔡政府來說,「居住正義」是蔡英文當年在競選總統時給民眾的一個重大承諾,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民進黨背棄了當時的理念、自己推出的法案沒過關,使得實價登錄2.0倒退回0.5呢?
會讓實價登錄佇足不前的最大主因莫過於是「業者的反彈」了,就拿為何預售屋不能即時登載為例好了,民眾在決定買房時,除了關心房價以外,當然也會擔心銷售的情況,畢竟銷售不好的房子不免讓大家多少會產生出點戒心。因此一直以來都會發生建商們隱藏真正的銷售情況,誤導消費者買下認為是「熱銷」或「僅存」的樓層,但是倘若在這次「預售屋即時登錄」真的被修正通過後,那建商就無法胡亂喊價、誤導消費者,因此在認為自己的利益會受損,建商們勢必會去阻止這些條例通過。
因此就有不少專家與學者對於此次的結果感到相當失望且憤怒,畢竟政府與執政黨立委給出的解釋是因為「門牌揭露」與「預售屋即時登錄」這兩項缺乏社會共識。但令人髮指的是這政策跳票的理由竟與2011年國民黨團給出的說法一模一樣,而這也是當時身為在野黨民進黨痛批的一點,如今在建商與財團的壓力下,行政院背棄了承諾,讓人不禁覺得民進黨政府是不是與建商站在一起了。因此就有學者痛批「建商才是小英心中最柔軟的這塊」。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買房大不易5-4】低買高賣價差36%玩弄實價登錄 前信義房屋副總出書爆料老東家黑心
【買房大不易5-5】實價登錄制度不完全、業者不自律…房仲專家教您怎麼自保!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