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威專欄】防疫期間所衍生的性別教育—口罩顏色不該有性別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林克威專欄】防疫期間所衍生的性別教育—口罩顏色不該有性別
【林克威專欄】防疫期間所衍生的性別教育—口罩顏色不該有性別

林克威/電商專家

臺灣政府在疫情期間完全掌握生產與銷售的環節,實施了口罩實名制。民眾購買時除了需要登記名字之外,購買時並不能挑選口罩顏色和樣式。不久前,一位小學男童對於戴上粉紅色口罩會被嘲笑的擔心,引起社會一陣討論,更讓政府關注,藉由這次的機會向大眾機會教育。政府防疫團隊身體力行,希望透過實踐,打破大家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

不過我們該思考,為何只有粉紅色的是女生的顏色?而女生平常坐要有坐相、要溫柔體貼會做家事才會嫁得出去?這些從小耳濡目染的性別刻板印象,其實發生得比我們想像中還早,甚至,早在幼兒階段就已從家庭中開始。那究竟我們應該要如何突破這樣的思維?而要如何讓孩子們擁有更開放的思考?

社會建構的性別世界,我們究竟在演給誰看?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學術上指的性別化。以往我們認為性別就是單指:一個人的生理性別(sex),所以認定性別無非就是男與女,又或者是陽剛與陰柔的二元化的分別。不過我們該回過頭來思考,社會性別(gender)—一個從我們出生就不斷進展的歷程,而人身在這樣的情境中,往往為了符合社會期待而展演「合理的行為」,也就是說,性別是由社會文化所建構,而在我們不斷的「演釋」之下,加深了孩子學習模仿。

舉例來說,朋友如果是生女寶寶,通常我們送的彌月禮物就會避掉例如藍色、綠色等「男生的顏色」,女生應該穿粉紅色、或是裙子。又或者,從小男生被灌輸「男兒有淚不輕彈」,男生就得「堅強」,所以不允許示弱或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因此,這次防疫期間小學男童的擔憂,反而呈現目前性平教育其實仍未完全落實的情況,更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影響孩子最深的家庭與學校端,那些可以讓性別平等真正深植孩子的價值觀的細節,究竟為何?

是誰助長了性別偏見?缺席的性別平等教育 

這次的事件也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因為性別展現「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校園意外,當時就讀國中的葉永鋕被發現倒臥廁所血泊中。這起意外主因被認為是葉永鋕陰柔氣質的歧視,那些「男生該做的事情」將他一步步推向死亡,而玫瑰少年。不難發現,校園內缺席的性別教育助長了性別偏見,讓這些性別氣質跟生理性別「有落差」的人,成為同儕攻擊的對象,這無非是校園霸凌最大的助力,也卻是我們很不樂見的事情。 

這個問題該怎麼解?

校園理當建構性別保護網

事實上,除了家長個人具備性別意識與否對孩子影響甚遠外,不過校園性別平等教育仍是區別價值觀的一環,所以在校園中的老師的性別平等意識相當重要。所以,性別意識的開啟需要關鍵事件與力量的推動,尤其教師每天與學生長時間接觸,將對學生產生最直接的潛移默化效果,因此,教師具備性別平等的素質,以及有能力將性別平等融入教學,才可以開啟學生性別平等的意識。其實不只出現在校園,尤其我們會不乏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這類的刻板印象事件或是行為所衍生的後續效應,在這其中也期許自己不要成為性別偏見與歧視的幫兇。

透過這次的口罩顏色事件,回過頭來談性別教育的重要性,我所強調的其實不在於孩子能夠在這樣的議題上或性別氣質的那些專有名詞獲得高分,而是在於讓學生尊重他人,並瞭解這個社會是由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以及性別認同的人所建築。當我們破除那些「男孩/女孩本來就該如此」的性別思維,才能鬆動社會「性別化」的性別二分,進而創造平等的社會。

新聞照來源:Unsplash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林克威專欄】互聯網女王2020趨勢報告 疫情重塑工作場景 科技賦能減輕疫情對經濟影響

【林克威專欄】疫情催生農畜電商,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