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指出:「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一大堆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譬如為數甚多的微型飛彈快艇可以在全台200多個漁港裡面快速移動,中共遠距離的飛彈也打不到…」。
在美國海空軍和陸戰隊開始輕量化與小型化之際,國軍也可仿效。李喜明的看法不失為以小博大(或不對稱作戰)的另類方案,就是在關鍵時刻把有效兵力投射在關鍵地點。
然而,這種做法必須符合兩個前提:第一,這些「小東西」必須分散在各處,而且還能夠在關鍵時刻迅速集中。第二,聰明的指揮管制系統。
兵力分散與集中
按照李喜明的思路,基於不對稱作戰的輕量化與小型化武器(例如微型飛彈快艇)必須分散在全台200多個漁港之間快速移動,也就是李喜明版的「分散式作戰」。
李喜明所謂的「小東西」不應該只是微型(無人)飛彈快艇而已,還要包括微型(無人)潛艦/魚雷和空軍蜂群無人機等,才算是較佳的輕型化與小型化武器;甚至於陸軍基本作戰單元的「模組化」(聯兵營),也應該視為輕量化與小型化的一環。
李喜明的分佈式作戰和美式分佈式作戰的不同在於:美式分佈式作戰是為了挑釁、激怒或騷擾與消耗解放軍,屬於「艦炮外交」範疇,並不是真實的作戰;而李氏分佈式作戰是真實的戰爭。美式分佈式作戰失敗了大不了就是外交失利,而李氏分佈式作戰要是失敗,那可就是亡國了,必須特別謹慎。
既然是輕量化與小型化武器,其功能有所限制:
1.打擊對象不會太大,歷史告訴我們,輕量化與小型化海戰不會產生決定性結果,往往需要大艦配合小艇作戰。
2.必須能夠局部孤立共軍、並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否則不易成功。
3.海空軍要能夠獲得短暫的制空與制海權,再怎麼短暫都行,否則這些「小東西」無法形成局部優勢。
集中兵力最大的意義就是決戰,對於防禦方而言,在決戰之前就要分散兵力,分散兵力才是可靠的作法。然而,兵力分散而不集中,就是坐著討打。
防禦方若能成功,靠的是靈活性與機動性,快速的從分散點向決戰點集中,前題是我方必須能夠形成局部海空優勢,還是要靠中大型艦艇,雖然我海軍比起共軍弱了許多。重點不在於強或弱,而在於敢拼於採取主動掩護「小東西」的出擊,就像陸地作戰的「後備守土、常備打擊」,總是要有人守土吸引敵軍炮火、有人負責打擊。
因此在平時,海軍就要養成經常與敵人「接觸」的習慣,善用每一次解放軍軍機軍艦繞台的機會,或主動接近對岸與其保持接觸,一方面表示不示弱、另方面藉此熟悉對手並演練戰術。經常性的保持機動、與敵接觸,在戰時就能習慣機動打擊。
建構體系化的指揮管制(C2)
李喜明曾經說過:「載台不能夠殺敵,彈藥才可殺敵。」所以整體防衛構想(ODC)在彈藥(火力)而不在載台。這種想法相當令人憂慮,可能李喜明比較不關注體系。我們的看法與李將軍相反:體系重於載台、載台大於彈藥。
固然彈藥可以殺敵,若無載台,彈藥也是枉然;沒有指揮管制(Command & Control, C2)系統,再多的載台也無法發揮整合戰力。
過去國軍強調「大軍作戰」,大的編組例如軍團、師、旅由於規模大、聚集性強,再加上武器不斷輕量化與小型化,限制了部隊的靈活性與機動性,更易被解放軍集中殲滅。這是在戰時海軍艦艇要疏泊、空軍戰機要轉場、陸軍小型化(聯兵營)的原因。
建構一個體系化的C2中心,就是要整合國軍所有武器:海軍艦艇、空軍戰機、蜂巢無人機、無人潛艦/魚雷、微型(無人)飛彈快艇、陸軍火炮、多管火箭彈、履帶與輪式自走炮等等。每個軍種與兵種都有其次級的平行指揮管制系統,各有其兵力配置。
這些平行的C2次級系統必須接入一個最高的C2系統,同時,C2可以拆解這些接入的兵力、並快速組為新的作戰平台,增強軍隊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應對戰情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結合「人」的指揮並協同「機器」控制,更能夠實現動態防禦。
防禦必須是動態的,這句話值得我們再次強調,也是我們和李喜明「整體防衛構想」的共同點。
C2如何分類並重組輕量化、小型化、複雜化的作戰力量,以提高部隊整體戰力,並擊敗相對不靈活的軍隊?首先創建一個高度分類的殺傷網路,盡量避免暴露節點;其次快速重組在戰術上眾多單功能作戰平台;最後在作戰領域中實現整合與協同效應。
作戰力量的分類,可以讓C2指揮官得以在關鍵時刻、以「客製化」方式創建一個「客製化」系統而獲勝。例如像F-16V這種高度整合的戰機,可以將其融入到更大的無人機與無人飛彈快艇的重組力量之中。再如以1艘沱江級巡防艦攜帶多艘微型無人飛彈快艇,可能比4艘巡防艦的效能還高。或者,一次性把所有兵力投入到「濱海」決戰。
按照李喜明的思路,大量製造並分散微型飛彈快艇很有趣,但是背後一定要有一套高效的C2系統,而且是由「機器」控制、「人」來指揮的系統。
AI技術必須介入C2系統
國軍的本位主義嚴重,表面上看指揮權集中在參謀總長手裡,其實「三立五分」:三軍獨立、五個作戰區分立。在這三、五之間少了個環節:「人」的命令。
集中是個命令,對應戰情也是個命令,這些作戰命令必須是由「人」來下達。集中哪些平台?到哪裡集中?機動路線是什麼?執行什麼性質任務?產生何種戰鬥機制(Course of Action, COA)?這些可以交由機器來進行,而且是交給「聰明」的機器,「人」則做最後的批准。
至於三軍司令部以及作戰區司令部,就是做好無形與有形的戰力建設,把最佳戰力呈現給C2指揮官。由機器(人工智慧)主導作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反而能統一軍權並化解軍種本位主義!
國軍C2系統(假設是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必須整合人工智慧和自主系統,使國軍能夠比解放軍更快而更有效的作出戰鬥決策,使對手在抵消一種情況時,更易受到另一種情況的攻擊而陷入多重困境之中。這樣才可能先於解放軍採取行動,不致於陷入被動。
機器的自主性是智慧高低的表現,機器的自主性越高也越聰明。有很多模擬算法可以提升機器的自主性,例如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演算法、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 DNN)學習演算法、推理演算法(Reasoning Algorithm)等等,機器學習得越多、自主性越高、也就越聰明。
AI技術與自主系統融合到國軍C2體系是必須的,這將有利於指揮官先於對手作出戰鬥決策,至少取得不敗的地位。
結論
武器越是輕量化與小型化,越需要機器協助「人」作決策;否則,光是調動分佈在全台200多個漁港的微型飛彈快艇就是個大問題,更別說指揮未來可能的蜂群無人機、無人潛艦或地面火炮等武器進行聯合作戰。
武器分佈在各地是正確的作法,這種態勢屬於外線作戰,而外線作戰強調部隊的機動性與靈活性,是防禦方之必然措施。
然而很不幸的,國軍所面對的對手不是昔日阿蒙,當李喜明致力於武器輕量化與小型化的時候,對岸也有許多這類武器,李喜明的微型飛彈快艇可能將遭遇例如蜂群無人機,國軍的C2系統必須比解放軍還要聰明才行。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