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不少,國內健檢資料庫統計顯示,每4人當中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而且趨勢還越來越多,醫師警告,臨床經驗,不少人檢查出胃食道逆流後,儘管短期會調整飲食,但只要狀況有所改善,很容易故態復萌,導致胃食道逆流總是治不好,長年反覆發作之下,可能導致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最嚴重者有可能演變成食道癌。
文獻資料指出,在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大約5%到24.6%;而逆流性食道炎以內視鏡診斷,依其嚴重程度分為A至D級。
從最輕微到最嚴重,依序是A級:一條或多條黏膜破損小於或等於0.5公分;B級:一條或多條黏膜破損大於0.5公分;C級:黏膜破損在兩條黏膜皺摺間互相延續或融合,但小於食道管腔圓周的75%;D級:黏膜破損在兩條黏膜皺摺間互相延續或融合,且大於食道管腔圓周的75%。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當胃鏡的報告顯示逆流性食道炎分級有惡化的現象,例如由A變B級、或B變C級,尤其是C和D級時,要特別注意有沒有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建議每年要複查胃鏡,積極服用藥物治療和注意飲食生活習慣。
徐兆甸指出,巴瑞特氏食道是指反覆的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鱗狀上皮被破壞,使正常的食道上皮細胞變成小腸柱狀上皮,此時的食道容易產生病變、形成癌症。而巴瑞特氏食道的症狀與胃食道逆流相同,如火燒心、胸悶痛、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打嗝、腹脹,並可能會感覺到食物和酸水逆流。
臨床經驗,徐兆甸說,有些人即使內視鏡已發現逆流嚴重,但還是沒有症狀、沒有感覺,所以會誤以為自己沒有問題,因此千萬不要依靠感覺判斷逆流的嚴重程度,而是要透過胃鏡客觀檢查才準確,另外如果有胃食道逆流者,建議最好每年定期追蹤胃鏡看看逆流的等級有沒有惡化,這才是預防之道。
目前臨床上治療多採用長效型潰瘍藥物,才能有效抑制胃酸、治療胃食道逆流,預防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但如果已經嚴重到巴瑞特氏食道的化生粘膜長度超過3公分,只能採電燒燒灼或是內視鏡切除才能治療。
怎麼胃食道逆流總是好不了?徐兆甸建議,得從避免飯後躺下、減輕體重開始做起,最常造成胃食道逆流的食物,如咖啡、茶、酒類、甜點、甜的飲料,只要避開它們便能輕易改善症狀,
其實只要能持續養成良好習慣,便能很好的預防胃食道逆流和巴瑞特氏食道。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孕齡女性2成「貧血」 儲鐵4招避免胎兒早產、出生體重過輕
「長新冠」還有凶猛殺手! 6成患者肌肉無力纏身、確診期間肌肉量恐怖流失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