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明這裡痛、那裡痛,連拿起梳子梳頭髮、爬一層樓梯都沒有力氣!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千萬別再誤會這一群人是無病呻吟,有可能是「纖維肌痛症」在作怪,國內醫界估算,纖維肌痛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5.8%,相當約有130萬人飽受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常被人誤會是沒病裝病的「公主病」。
台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分享經驗,疼痛門診早期看的疼痛是一些比較具體的疼痛,像是癌痛,但後來發現有一群慢性疼痛的病人,既不是晚期癌症,也不是風溼免疫的發炎、疼痛,不但開刀沒有辦法紓解,做各種檢查也找不出什麼具體的蛛絲馬跡,總是在精神科、復健科、免疫風溼科、神經科、疼痛科之間徘徊,直到國際間逐漸有共識,整理出清楚的診斷標準,也開始出現有效的藥物,纖維肌痛症才真正被認定是疾病。
纖維肌痛症一旦上身,病人常抱怨,大腦有如一團迷霧,記憶力、專注力不好,又常常全身僵硬、睡不著、情緒莫名低落,但不管是做抽血、影像檢查,都找不出全身上下這裡痛、那裡痛的原因。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的核心症狀是廣泛性疼痛,這些病友的中樞神經系統,會把一般人不會引發疼痛的訊息異常放大,進一步會感受到劇烈、無法忍受的疼痛。且這些廣泛性的疼痛,在全身很多部位都有可能發生,有人腹痛去看腸胃科、有人胸痛去看心臟科,甚至筋骨痠痛老跑復健科或骨科、神經外科等。
問題在於,林至芃強調,纖維肌痛症的病人恐因為長期痛苦不被了解,往往情緒比較低落、煩躁,工作表現也可能比一般人來得差。
台灣疼痛醫學會出版最新版《2021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就強調要讓纖維肌痛症的病人,能夠得到適當的起始治療,若是嚴重的纖維肌痛症且生活品質難以改善的病友,也能被轉介到疼痛科、復健科、免疫風溼科、神經科、精神科這五大科別,專科醫師會依照個別症狀和疾病進程處方合適的疼痛緩解藥物進行治療,同時也提供患者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或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性的治療來改善症狀。
孫維仁強調,纖維肌痛症就像血壓、血糖,好好控制病情,也有機會生活得與一般人一樣。認知型治療也是一種治療方式,醫學會此次亦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讓病人可以多認識纖維肌痛症的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根據自身的感覺,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內容包括疼痛的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共29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讓病人可以天天做健康日記,了解自身的病況,對病友來說也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國內醫院首見!長庚推24小時AI智能客服 3分鐘搞定掛號、住院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