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沒盡頭越要動起來! 最新研究:持續參與休閒活動降憂鬱症風險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疫情沒盡頭越要動起來! 最新研究:持續參與休閒活動降憂鬱症風險
  • 字級
疫情沒盡頭越要動起來!   最新研究:持續參與休閒活動降憂鬱症風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期間更要「動」起來!新冠肺炎疫情已經2年多,且隨著各種變異株來襲,疫情還看不到盡頭,董氏基金會今(15)日便引用國外最新研究結果,提醒民眾,疫情期間,若能持續參與休閒活動有助於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能改善心理健康,避免因為疫情讓身體活動量大降,導致缺乏運動時產生的腦內啡、多巴胺等快樂物質。

這一份2022年1月發布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學者於2021年2月針對503名研究對象進行,以問卷方式評估並要求受訪者列出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及此項活動的頻率。

研究結果發現,以在家為主的非網路活動最受歡迎,其次為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體能或戶外活動;此外,閱讀、電腦或電玩遊戲等家庭活動普遍增加,大多數體能和戶外活動則呈現減少的情況;且心理健康上,約4分之1受訪者呈現重度憂鬱症狀。與疫情前進行比較發現,參與度的變化及與理想參與度間的差距,都與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如增加或保持該活動的參與度,其憂鬱症狀則不會惡化。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在疫情期間,民眾休閒活動選擇大多轉向閱讀或戶外活動為主,在台灣特別是登山、露營的比例大幅提升,不過整體而言身體活動量仍下降不少,恐會影響自身情緒,因在運動時會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同時運動需要專注,能暫時拋開負向情緒,也因改變生活型態而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

徐錦興說,休閒活動是指扣掉工作、生理所需的時間,自己可以掌握時間從事喜愛的活動,可能是身體活動、閱讀或網路相關等,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建議可安排有目的的休閒活動,不單只是獲得滿足,也可強化自我概念的發展,透過多次經驗值的累積能產生自我肯定。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多項研究已指出,從事休閒活動能緩解壓力、降低憂鬱和焦慮、提升幸福感。然而,當面臨重大壓力事件,如考試、工作挫折、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尤其,像是經歷2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會影響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

戴怡君強調,這項研究進一步驗證,面臨不確定的未知與變化,越需保持休閒活動的參與,也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她建議,如果因故喪失或中斷了休閒活動,要重拾參與動機,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找伴,找能激勵自己或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請對方分享經驗,聊聊感受,或是約定一起做;二是重新建立維持休閒活動的習慣。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吞「便便膠囊」能救命! 北榮糞菌移植新方法搶救長期腹瀉、血便

57歲婦停經3年「月經又來了」 誤以為回春!竟是子宮內膜癌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