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人家越吃越少,當心是「老人厭食症」大警訊!尤其國際研究結果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董氏基金會進一步提醒民眾,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建議食物的選取: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
什麼是老人厭食症?主要是指晚年食慾下降或食物攝取減少,正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臨床觀察,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2018年發表的研究就追蹤4393名、平均年齡76歲的銀髮族長達2年,發現一旦老人厭食症上身,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
嚴重的後果是,許惠玉表示,銀髮族若出現衰弱或失能情形,以後恐長時間臥病在床,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平均年齡雖然上升,不健康餘命卻創新高,晚年平均有8.5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讓長命不等於好命,加上台灣自2020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少子化、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年輕世代將承擔更多照顧長輩的責任,對健保也會造成沉重負擔。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分析,銀髮族的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食不下嚥」是一大關鍵因素,包含:咀嚼吞嚥功能退化、咬不動、嚥不下、沒食慾等,一旦進食出現困難,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衰弱、肌少、體重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狀況,提高了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會加速失能、臥床,造成惡性循環,對生活品質、死亡率均產生負面影響。
許惠玉說,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而要預防老人厭食症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來改善,建議家人一定要多觀察長輩的身心狀況,包括是否保持一定的「活動、運動、互動」,特別是長輩的進食情況,若是出現咀嚼吞嚥困難的現象,可以用「好咬好吞安全喝」的飲食,讓其安全地經口進食。
許惠玉特別提醒,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反而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強調,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如同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慢慢退化,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有時也會有一些吞嚥功能的障礙,像是偶爾嗆到,容易有食物殘留在喉嚨或口腔等,這些問題常只是生理的老化,只要稍微注意食物的準備、進食的姿勢、進食的環境等,便可以明顯改善。
許惠玉建議,提升銀髮族食慾和進食有技巧,食物的選取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選擇質地柔軟的瓜果、蔬菜取嫩葉、肉類少筋膜去骨等;食物多樣化,避免單調重複的飲食會降低食物吸引力;另外就是蛋白質熱量足夠、蔬菜水果攪打喝並注意水分攝取。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秋冬防疫驚現「輕流感、重新冠」迷思 醫教兩大疫苗這樣打最聰明
好日子還遠!疫苗單日打39萬人新高 但10月4日後「確定不降一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