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期間,有「心」病更要格外注意!國內醫師提醒,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致死,根據美國最新數據就顯示,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在合併症中占比最高。
根據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已高居第二位,且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還增加3%。
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1,而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國人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多半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風險更甚。
為提升台灣民眾對心臟相關疾病的認知,衛福部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目標,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將展開長達5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形容,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一樣,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俗稱「心臟無力」的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不過,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就是老化造成,高達9成無法早期警覺,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一旦被診斷出心臟衰竭,侯嘉殷表示,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所幸,目前心臟衰竭治療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心臟基金會提醒,罹患新冠肺炎除了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還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並可能通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強調,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而心臟相關疾病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照片來源:心臟基金會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家人入住住宿式服務機構「補助」別漏領! 10月開放申請最高6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