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莫名出現頭痛、疲憊等症狀,小症狀可能是大警訊。一名61歲婦人,身體一向健朗,無任何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日前突然出現有頭痛、疲憊等症狀,但她以為是壓力所致,不以為意,直到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被同事送到急診,才發現腦內有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險些要命。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表示,婦人被送到急診時,經電腦斷層初步檢查,發現頭部右側表淺位置(頂葉)有出血情形,評估病灶位置較特殊,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進一步安排腦部血管攝影,果然發現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
幸運的是,該名婦人的病灶僅3公分且位在腦組織接近表面處,手術風險相對低,緊急接受腦動靜脈畸形清除開顱手術,術中同步完成血管攝影檢查,確認病灶已被完整清除,術後恢復良好,肢體力量逐漸恢復,也沒出現任何後遺症,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
徐賢達表示,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病灶常見於中大腦動脈區域,較常發生在20至30歲年輕族群,好發率約占全部人口的0.1%,亦占總中風人口的1到2%。
徐賢達進一步指出,正常的腦動脈會先連接到微血管,再接到靜脈,但動脈畸形患者的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中間無微血管做橋樑,無法供應附近腦組織氣體與養分,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甚至癲癇等症狀。
更危險的是,徐賢達說,動脈血管壁較厚,能承受壓力較高的血流,靜脈則相反,因缺乏微血管做緩衝,靜脈必須直接承受動脈的高流速血流,易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性命。
徐賢達表示,腦動靜脈畸形依病灶大小、病灶是否在運動神經區或感覺神經區等重要功能區,及動靜脈畸形流出的靜脈位置等條件,可以將手術危險程度分成5級。
若病灶大於3公分,且位於重要功能區,就有較高的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或危及生命徵象等,手術困難度相對提高。醫師提醒,一旦出現異常頭痛、癲癇、半身無力,言語不清時,不可輕忽,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遺憾發生。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罹癌後還需健康檢查?她乳癌回診10年無異狀 一健檢才發現已轉移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