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癌症是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的第4大死因,值得注意的是,國健署今(31)日發布最新統計分析顯示,國內男童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女童的1.2倍,若以兒童5大癌症來看,兒童最易罹患白血病,又以男童好發淋巴瘤,甲狀腺癌較好發於女童。
根據最新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內0到17歲兒童新發癌症人數為542人,標準化發生率與10年前同為每10萬人口14.4人,以10年趨勢來看,標準化發生率整體大致持平。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若進一步排行最新兒童5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白血病、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中樞神經瘤以及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若與2017年相比較,除淋巴瘤和生殖細胞瘤順序互換外,其餘排名皆相同。
林莉茹表示,2018年0到17歲男童新發癌症人數為308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就有15.7人罹癌;女童新發癌症人數為23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就有12.9人罹癌。白血病同時為男女童最主要癌症,占了新發癌症個案數的3成。
白血病之外,國健署提醒,淋巴瘤則較好發於男童,為男童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口2.6人,為女童的3.1倍;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較好發於女童,標準化發生率為男童的1.9倍。且白血病及淋巴瘤在不同年齡層都維持在前5大癌症。
兒童癌症不是絕症!林莉茹強調,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高,各癌症的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尤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者,而且兒童對於化學治療的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其尚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學治療。
國健署強調,若發現孩童發生以下幾項徵狀,請盡速帶其就醫診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有可能是癌症徵兆:
燒:超過一星期不明原因發燒。
紅:瘀青、紅色出血點、黏膜出血症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
大:頸部、腋下、鼠膝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尤其超過2公分,觸摸固定不動,無壓痛,建議進一步檢查。
腫:不論身體或四肢,若有腫塊即需就醫,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洗澡時注意觸摸較易察覺。神經母細胞瘤有3分之2發生在腹部,常有腹部腫大或腫脹情形。
痛: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痛、腹痛等。
神: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
視:由眼底鏡檢查可及早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
輕: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於該生長的年齡卻停止長高。
白: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苗不良通報單日多十件 連江縣「掛蛋」沒人打原因曝光!湊嘸10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