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洗一次澡,狠狠拔掉300根頭髮,門診就有一名男大生,因為父母感情不睦,從國中開始迷上「破壞」的感覺,逐漸養成拔頭髮發洩壓力的習慣,不但洗澡狂拔、電腦遊戲卡關時也拔,甚至理了光頭、戴上帽子也會尋找較長的特定毛髮或沿著帽緣一路拔頭髮,久而久之因為外觀怪異而遭排擠,主動找上醫師求助,透過行為治療才擺脫「拔毛症」。
心情一緊張、焦慮,就出現抓頭髮、拔頭髮的小動作,得千萬當心背後藏有不可忽視的拔毛症危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尚穎表示,所謂「拔毛症」是以拔除身體毛髮為主的行為疾患,好發於12到14歲以後,女性居多,主要症狀為拔頭髮、眉毛;按照美國精神醫學會推估,每年每100名青少年或成人中,約有1到2位患者,以此推算,國高中3個班級中可能就有1人。
以該名男大生為例,蔡尚穎說,因為從小雙親常吵架,7歲父母離異之後,一開始跟著脾氣不好的爸爸的他,由於想念媽媽而出現拔頭髮的現象,儘管國中後改跟媽媽住,卻已經養成習慣,無法克制,頭髮常是東缺一塊、西缺一塊,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平常幾乎只和家人來往,即使寒暑假也整天在家玩電腦,直到考量要打工幫助家計,才向醫師求助。
蔡尚穎說,該院近年收治數名拔毛症患者,多為無法控制地拔除頭髮、眉毛等部位毛髮,造成頭部不規則禿髮,影響社交與日常生活,拔毛症的好發率約為1%,在國內門診多集中於國高中生、大一大二等年齡層,雖然部分人可能在出社會後,因為面臨的壓力、問題不同,或自我控制能力變好,而自行痊癒,但也有人無法擺脫習慣。
蔡尚穎指出,拔毛症的成因多是源自於外在的情緒困擾,包括升學、求職或與家庭成員相處緊張所產生的壓力等,有些人會藉由咬指甲、摳皮膚緩解壓力,拔毛症患者則透過拔毛舒緩情緒,如果拔毛行為已到自我無法控制、影響外觀且出現社會畏縮、煩躁而影響成就表現表現時,就需要專業治療介入。
治療拔毛症,蔡尚穎強調,由於是透過學習機轉而來的行為,以「行為治療」為主而非仰賴藥物,醫師會仔細評估拔毛的情境與過程,再逐一調整行為;像該名男大生,就被醫師要求手指纏上膠帶、洗澡時換手,藉增加拔毛的困難程度逐漸改正,近半年下來,成功戒除拔毛症,直呼「頭髮總算享受到不戴帽子的自由空氣」。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境外鬆綁!符4條件短期商務人士可來台了 首波開放15國名單出爐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