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發表一系列塑化劑暴露與心血管健康研究成果。(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塑化劑的生殖毒性可能影響成人和孩子,已引發國際間一波管制,但負面影響不只如此!台大醫院今(24)日公布一系列研究成果指出,塑化劑也與動脈硬化的早期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且研究發現台灣塑化劑暴露舖天蓋地,研究團隊甚至在台北市一間國小教室內、外連教室外植栽樹葉上面都發現相當高濃度的DEHP塑化劑。
民眾暴露最多的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領導的這一系列研究,就把塑化劑對於動脈硬化、冠心病,以及年輕成年人或青少年的胰島素阻抗增加的風險一一關聯起來。
蘇大成表示,其中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塑化劑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即頸動脈內中層厚度,明顯呈現正相關劑量效應,塑化劑暴露多者就會增加罹病風險;而在中年人冠心病對照研究也發現,冠心病人住院中會暴露較高濃度塑化劑,來源可能就是醫療點滴袋等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去年在台北市一間國小的8間教室針對灰塵研究,也發現在教室內、教室外、甚至教室外面植栽的樹葉上面,皆有相當高濃度的DEHP塑化劑,唯有在徹底打掃過後才降低;而2017至2018年在台北市56個居家室內灰塵研究也發現DEHP是每一家都有。
生活中的DEHP暴露無所不在,蘇大成細數,從香水、玩具、塑膠袋、保鮮膜再到家中的地板、壁紙,就連在醫院裡也是最常見的塑化劑,像生理食鹽水點滴袋、管線等都逃不掉。他說,這也解釋了原本該是2、3天就能從體內排泄掉的DEHP,卻因為到處都有,進而透過逸散、灰塵等不斷吸入,變成長期的慢性暴露風險。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說,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點出塑化劑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台灣本土研究很重要的成果,也可能繼塑化劑被證實有生殖、內分泌危害而引發國際間的二波管制措施之後,再引發第三波的管制。
如何避免塑化劑毒害?詹長權建議,不妨參考歐盟做法,以小孩子家裡跟幼稚園等活動場所為主,只要是會持續接觸10分鐘,或一天間斷接觸達30分鐘的物品,優先避免。
蘇大成也提醒民眾,平常最好能不要用塑膠做包裝,就能食物的保鮮膜也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式;他也呼籲環保署跟經濟部應針對地板、壁紙等居家環境訂定規範。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