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公益贊助推廣拔河運動,盼發揚拔河的團隊合作精神。(照/長庚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拔河隊屢屢在國際「拔」出佳績,帶起運動風氣,不過,長期照顧拔河國家代表隊的長庚醫院運動醫學團隊最新研究顯示,拔河運動員發生上肢運動傷害的機率其實也不低,尤其受檢測的女性頂尖拔河運動員,被查出有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超過5成,已遠高於一般人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率。
長庚醫院長期投注資源於拔河運動,今年暑假更舉辦「國中小拔河訓練營」,發揚拔河團隊精神的正向價值觀,同時結合醫院的醫療防護資源教導國中、小拔河隊正確的運動防護觀念。
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智光表示,拔河是一項展現堅忍意志力的運動,必須長期苦練,加上賽場上的堅持,才能得到最後勝利,且拔河運動為了分出勝負,力量對抗的強度極高,難免發生運動傷害。
根據國際拔河總會統計,拔河運動最常發生的運動傷害是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發生部位以腰背及下肢為主,急性與慢性傷害則大約各占一半。
陳智光說,腕隧道症候群是通過手腕掌面的正中神經受壓所導致,典型症狀是靠近大拇指側的三指半麻痺,拔河運動員可能是因長期用力握繩所致,因此可歸類在累積性傷害,不過,拔河運動員常因身體強健,加上習慣堅忍,有極高比例都不自覺已發生了腕隧道症候群。
長庚團隊研究也發現,只要在訓練期間給予間歇性休息,即便只1周不訓練,也有機會讓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緩解,甚至恢復正常。提醒喜愛拔河的選手或民眾,間歇性休息是避免累積性傷害最重要的解方,適當休息,才能讓運動的路走得更長、更遠。
照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