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7萬失智人口 非痴即呆?觀念待扭轉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台灣27萬失智人口 非痴即呆?觀念待扭轉
台灣27萬失智人口 非痴即呆?觀念待扭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疾呼扭翻失智症歧視標籤。(CNEWS資料照/記者胡照鑫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胡照鑫,李盛雯/台北報導

台灣失智人口有多少?官方盛行率統計已經快10年沒重新做過,但民間團體估算,目前全台罹患失智症人數已破27萬大關,且還以每年新增1萬人的速度在成長,失智已經是台灣社會不得不面對的議題,偏偏民眾仍普遍缺乏疾病認知,停留在失智症患者一定「非痴即呆」的舊觀念,延誤了早期發現的契機。

長庚大學護理學系教授徐亞瑛說,衛福部自100年透過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過盛行率之後,已經過了8年,未再針對國內失智症現況做過調查,這對需要長期追蹤的失智症而言,影響的可能是未來10年、20年的政策規劃無從下手。

尤其,國內調查顯示,超過8成的輕、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在確診之後便減少出門頻率,一方面病人懼怕外界異樣眼光、怕被貼標籤;另一方面則是家人怕患者被騙或走丟,一直關在家,卻導致認知功能退化更快。

要扭轉、翻轉這樣的現象,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世界失智症理事會理事湯麗玉表示,失智症的宣導必須是第一步,因為不只一般民眾,甚至醫護人員,許多對失智症的印象仍停留在痴與呆,遇到外表看似正常只是記性差了點,記憶障礙的輕度、極輕度病患時,完全不認為其有失智問題。

湯麗玉說,輕度、極輕度失智者只要積極藥物治療搭配參與活動,便能減緩失智惡化的時程,繼續在社區活躍。遺憾的是,協會推動多年要讓失智教育入小學課綱,卻屢次踢到教育部的鐵板一塊。從小學開始紮根,幫助小朋友理解失智症,是全台失智議題公民論壇的最強共識,加上蔡英文總統於去年8月已宣告,失智症是全民教育,教育部應積極回應。

台灣人文化習慣服伺老人家,可能錯失了辨識疑似失智的機會,且誤以為「老番顛」是正常老化現象,亦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認為的迷思之一。

郭慈安強調,目前台灣家庭照顧者當中有2成皆是照顧失智者,而依照美國經驗,這個數字在15年內,恐從2成翻倍到4成,全因失智是人口老化、少子化最大的衝擊,尤其年輕型失智越來越常見,她近幾個月就協助3位還在念大學卻不得不一肩扛起照顧失智單親家長的孩子。

郭慈安強調,民眾必須不再把家有失智者當做是一件「見笑(丟臉)」的事,也不該把失智者表現出的症狀歸於「失禮」,因為他們生病了,失智沒有人可以逃得過,整個台灣社會都該調適、互助。

以瑞智學堂為例,湯麗玉說,就是認知促進的服務,透過不斷的參與活動,有助輕度、極輕度失智者的功能活化,而在台灣失智政策綱領2.0中已設立了200多個具有認知促進活動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相較其他國家台灣已是最積極了,未來該繼續擴大並提昇服務品質。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失智「綁架」效應 20年內將破百萬人
失智綱領2.0人權跨大步 錢、人哪來成考驗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胡照鑫攝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