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綜合報導
相比起對手Uber的衰事連連,Lyft近來鴻運當頭,除了近日宣布進軍自駕車領域之外,總訂單量也超過10億美元,同期成長25%,比Uber的成長速度更快,維持良好增長狀態。
《彭博社》(Blommberg)報導,今年第二季度,Lyft總訂單量超過10億美元,較同期8億美元增長25%,更在2017年上半已經完成了與2016整年的訂單量。本月初,Lyft才宣布,該公司現在每天提供超過100萬趟次的乘車量;而在上週,Lyft宣布正式進軍自動駕駛領域。
【匯流新聞網】Uber近況慘!對手Lyft宣布正式進軍自駕車領域
Uber的不幸就是Lyft的幸運,不過比起Uber的規模,Lyft仍算太小。本月初,Uber宣布了自己的里程碑:訂單量累計達到50億次,Uber仍然比Lyft大,這不只反映在市占率上(5月時為77%),Uber也算是一間國際性公司,而Lyft目前只在美國營運而已。
▲根據QUARTZ的數據顯示,美國用戶考慮使用Lyft的比例自去年的5.6%上升至9.6%,而Uber受歡迎的程度則從去年的18%降至14%。/圖表來源:QUARTZ
隨著各種醜聞、客戶滿意度下降、以及CEO 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的「被離職」,似乎並沒有破壞到Uber的整體業務,但是Lyft顯然在利用這種情況。
今年4月,Lyft在Uber被醜聞燒得一個頭兩個大時,完全了6億美元的融資,並且在過去幾個月內大幅擴張,從2016年開始增長34%,其中,因為Uber搶客而引起的#DeleteUber運動讓Lyft的新乘客數量一週內增加了60%,Lyft今年更在美國增加了100多個新市場,成績斐然。
【匯流新聞網】Uber年中大戲未落幕 卡拉尼克被股東逼宮辭職、董事會洗牌
但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呢?Uber不是對近期的慘況毫無對策可言,其正在做出許多改變來安撫司機,例如新增了一個應用程式內的「小費」選項。Lyft自2012年以來一直都有提供司機小費,但隨著Uber也模仿起這招,這兩個應用程式之間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加上,Uber決心180天變革的一部分,還包括若乘客讓司機等待超過2分鐘,將按時補給司機補償費用,比起以往的5分鐘縮減了不少。
問題是:Uber對於Lyft的驚人成長會有怎樣的反應?Uber董事會成員Arianna Huffington和新任首席品牌官Bozoma Saint John正在重塑該公司形象,但會有何效果?Uber這隻跑得快卻驕傲自滿的兔子、緩慢但的確有在前進的烏龜Lyft誰會勝出?頗值得觀察。
延伸閱讀:
【匯流新聞網】Uber早期投資人失信心 想賣股票給軟銀還被拒
【匯流新聞網】Lyft:我們的自駕電動車將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Ly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