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 梁夏怡/台北報導
說到消化,一般人想到的是胃腸,而中醫裡講到消化系統,指的一定是脾胃。
脾胃之氣,就是人們常說的中氣,一個人中氣十足,代表他的身體機能好,元氣充足,說話就會有力。中氣不只有「消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將養分「運化」為氣血能量。要是脾胃受損,最嚴重的影響是運化功能低弱,食物化不成氣血能量,反而成為身體的負擔,人就會體重失控,身材變形,更會影響健康和壽命。
中氣不足,消不掉也化不開
中醫提到「水穀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在我們飽餐一頓後,胃氣先對食物進行消化,脾氣再將消化後最精微的物質上傳到肝,化生成血液,再輸入心臟;廢棄物則向下傳到大腸,轉化成糞便排出。
所以從中醫角度來看消化二字,是有區別的。所謂「消」,是固體食物進入胃裡,到變成流質的過程;而「化」則是流質食物到了腸道,被吸收、合成養分的過程。也就是說,消是把大分子的食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則是進一步將有形的食物,轉化成無形的氣血能量。
俗話說「一種米養百種人」,有的人不容易肚子餓,不想吃也吃不香;有的人沒吃多少,就感覺胃脹滿不舒服;還有的人是吃什麼就拉什麼,這些都是「消不掉」的狀況,消飲食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說運化功能會好了。
還有些人屬於「消的掉但化不開」,這種人能吃能喝,人卻消瘦,體力也不好;或是吃的多拉的少,身上容易長肉長脂肪,就是典型無法將有形物質轉化成能量的表現。
當然也有「化的開卻消不掉」的狀況,這種人吃不了多少,卻是耐操的勞碌命,看起來精力旺盛也容易亢奮,但其實都是假象,因為他們的能量來源主要不是從食物轉化而來,而是多半先透支自身的精血,要小心操勞過度可能讓自己提前油枯燈滅。
氣血循環好,消化有底氣
從人體消化系統的運作來看,是包含了血液、呼吸、代謝的循環作用。消化食物的時候,循環系統的活動會增強,使行經消化器官的氣血量增多,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氣血循環不好的人,就容易消化不良,或有腸胃問題。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運是運輸,化就是轉化,脾的運化功能表現在運化水穀精華,和水液代謝上。人體裡有精、氣、血、津、液等各種精微物質,都是從我們吃進的食物轉化而來的能量,這種能量轉化的過程就稱為氣化,一個人只要氣足,氣化功能就強。
養生專家白雁從氣學角度說明,所有氣升氣降、血液流動、能量轉化、汗液排出、大小便排泄等等,都需要依賴氣的運動,一旦氣的運動停滯了,血液流動會出現瘀堵現象,就形成了氣滯血瘀,是氣血循環不良的一種表現。
當人體氣血循環不暢,全身臟腑、筋骨和皮毛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臟腑功能會下降。以脾胃來講,功能虛弱,運化失常,直接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人就會感到倦怠、氣短、乏力、出汗多、食少腹脹、少氣懶言、精神不振等,所以中醫補養身體,多半是從調理脾胃開始,這是人體能量轉化和新陳代謝最重要的動力。
氣足人不胖,血足不消瘦
氣血,決定了消化能力,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體型胖瘦。氣血平衡的人,消化功能良好,該吸收的營養能吸收,該排泄的廢物能排泄,該氣化的物質也氣化了,這樣的人就會是體形適中,不胖也不瘦,人也健康又長壽。
中醫說,氣不足的人容易胖,血不足的人通常過瘦。白雁說這是因為氣虛的人,氣化能力也虛弱無力,吃了東西,營養吸收不全,排泄不良,許多沒被氣化掉的垃圾只能轉化成脂肪,堆積在身上,所以人看起來就虛胖。
氣虛情況更嚴重一點,人會開始血虛,血不足的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一定較差。例如有些人很能吃,卻怎麼都吃不胖,是因為他的脾胃功能處於「胃強脾弱」的狀態,胃的受納能力強,但是脾的運化能力卻很弱,脾氣越虛,氣血生成越不足,這個人就會變的又瘦又乾。
總而言之,氣能生血,血能載氣,氣血合作無間,才能轉化為人體需要的能量。當我們的脾氣足了,生血統血的能力好,脾胃的運化功能就會好;這也就是說,一個人血虛了,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先補氣,而不是盲目補血,特別是補養好脾氣,才是補血的關鍵。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