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不好,幽門桿菌殺不殺?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胃病不好,幽門桿菌殺不殺?
胃病不好,幽門桿菌殺不殺?

匯流新聞網 梁夏怡/台北報導

很多人在胃痛時依賴吃胃散、胃乳等藥品,但是像消化性潰瘍這種難以根治,反覆再犯的毛病,吃藥中和胃酸也不太見效。近代流行病學發現,大多數胃部發炎、潰瘍甚至胃癌的致病因子,很可能是寄居在我們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以下簡稱幽門桿菌)惹的禍。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及推估,大約有70%的胃癌可歸因於幽門桿菌的感染;在胃癌病人之中,感染過幽門桿菌的人占相當高比率。世界衛生組織在1991年就將幽門桿菌歸類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健康檢查也將幽門桿菌列為標準項目之一。

好菌,還是壞菌?
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感染的幽門桿菌,因為超級耐酸,還會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強酸殺死,會主動調節胃酸,是寄居在人體胃黏膜的最古老微生物。

當人體胃酸過強時,幽門桿菌會分泌一種cagA蛋白質,來調節胃裡的酸度,類似抑制胃酸的作用。這種cagA蛋白質會破壞胃黏膜,引起輕微發炎,無論是急性或慢性的胃炎,反覆發作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都可能是由它引發的。

研究證實,如果將幽門桿菌殺死,消化性潰瘍就幾乎不會再發,由於長期的潰瘍會導致癌症,也就是說,只要能治癒消化性潰瘍,就可以降低未來罹患胃癌的風險。只不過消滅了幽門桿菌,雖然能減少胃潰瘍及胃癌發生率,但是食道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食道癌)卻有增加的現象,原因可能跟cagA蛋白質可抑制胃酸,避免胃酸逆流而保護食道有關。所以到目前為止,醫學界還是難以將幽門桿菌完全界定是好菌或壞菌。

飲食不衛生,家人易傳染
養生專家白雁說,幽門桿菌的產生,就像肝炎病毒一樣,跟飲食衛生習慣有很大關係。在開發中國家,約80~90%的人胃腸內帶有幽門桿菌;而在公共衛生較發達、抗生素普遍使用的西方國家,幽門桿菌盛行率相對低很多。

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口傳口,或是污染的食物經口傳染,尤其家人之間的傳染最普遍。一般來說,如果家庭中的成年人帶有幽門桿菌,一起生活的孩童也常有感染現象,例如台灣約有55%的人口處於帶菌狀態,大部分都在15歲以前感染。

沒有好的衛生習慣,吃飯未使用公筷母匙,造成肝炎與幽門桿菌的盛行。除了食用煮熟的食物外,改變生活中的飲食習慣,尤其是用餐時使用公筷母匙,才能避免幽門桿菌的感染。

帶菌沒?吹氣就能測
據統計,超過80%的帶原者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很多人未必知道自己是幽門桿菌帶原者。過去胃癌早期診斷率低,是因為大多數人害怕做胃鏡檢查,發現時往往都到了癌症第四期,不過現在只要吹氣就能檢測出幽門桿菌,方便省事又能早期發現胃癌。

目前有3種非侵入性檢查可偵測出幽門桿菌,包括抽血檢驗、糞便檢驗和碳13吹氣檢查。以抽血來說,檢驗結果呈陽性反應,只能得知曾經感染過幽門桿菌,不一定表示目前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曾有研究指出,接受過幽門桿菌治療的病人,血中的抗體陽性反應可長達4年之久。相較之下,碳13吹氣檢查準確度高,也方便沒有明顯胃部症狀的人做健康篩檢。

1分鐘看懂「碳13吹氣檢查」
幽門桿菌的尿素酶會分解尿素,產生二氧化碳從肺部呼出。所以在進行檢測時,要先喝進含有碳13的尿素,若是體內有幽門桿菌,呼氣時就會含有碳13;少了酵素酶就不會呼出碳13,表示沒有感染。

碳13是存在於自然界的穩定同位素,安全無放射性,適合各種年齡層(包括孕婦、兒童),且試驗結果準確度高達98%。

20170727-女人愛生氣,會傷到哪裡

特定對象,建議除菌治療
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在健檢時,都會自費接受幽門桿菌的篩檢;而大部分國家,對於帶菌的慢性胃炎患者,要接受除菌治療也需自費。以台灣為例,每次清除幽門桿菌的費用約台幣4000元。

如果將幽門桿菌去除,消化性潰瘍的治癒率可高達九成。除菌治療也很簡單,只要服用抗生素一到兩週左右,就可以殺死幽門桿菌。只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一定要治療嗎?

目前醫學界並不認為所有感染幽門桿菌的人都需要治療,歐洲研究組織建議,有消化性潰瘍的人,不論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都需要殺菌治療。目前健保局也允許消化性潰瘍的病人合併幽門桿菌感染可接受除菌治療。此外,低惡性度胃淋巴瘤、高嚴重性的胃炎、早期胃癌經切除治療後的病人、有過消化性潰瘍仍須服用消炎止痛劑的人、有胃癌家族史者等,也建議自費治療。

抗生素除菌很簡單,但是不免還是讓人擔心,長期服用抗生素會有副作用,或是產生抗藥性。白雁指出,其實人體本身就有殺菌的能力,在時尚慢動養生法中,有特別針對改善脾胃功能所設計的動作,就是透過不斷揉動腹部,讓腹腔溫度上升,使自身免疫增強,體內溫度上升就能殺死惡作劇的細菌,可說是幽門桿菌的天然焚化爐。

20170727-女人愛生氣,會傷到哪裡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R18